中科大等研究真核生物囊泡转运机理获进展
近日来自中国科技大学和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的科研人员展开合作,在新研究中首次发现酵母SNARE蛋白Vti1采用了与哺乳动物完全不同的结合位点与接头蛋白Ent3相结合,这一发现为真核生物囊泡转运过程的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相关论文发表在7月26日出版的国际著名综合性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
EMBO:华南植物园研究氧化胁迫耐受机理获进展
图:OXS2定位对开花时间的影响 由高温、低温、干旱、重金属以及病虫害引起的植物胁迫,导致每年农作物的产量降低,品质下降。每种胁迫都会导致活性氧的产生,活性氧主要是由叶绿体、线粒体的电子传递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这些活性氧损伤了细胞的结构,进而导致细胞死亡。其中重金属胁迫除了影响作物产量外,植物吸收的这些有毒元素,还会通过膳食方式被人体吸收,影响人类的健康。
中科院研究植物光合作用分子机理获进展
中科院研究植物光合作用分子机理获进展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及光合细菌在光下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是整个生物界赖以生存的基础。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是农作物增产的一个根本途径。 光合作用在绿色植物所特有的细胞器——叶绿体中进行,存在于叶绿体上的光合膜含有丰富的糖脂(半乳糖甘油酯),而UDP-半乳糖是合成这些糖脂的主要供体。
J Viro:刘文军等流感病毒复制机理研究方面获进展
近日,国际著名病毒学杂志Journal of Virology刊登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文军研究员等的两项研究成果,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在流感病毒复制机理研究方面获得新进展。 流感病毒的核衣壳蛋白NP和基质蛋白M1在病毒的复制周期中发挥重要作用。M1蛋白和NP蛋白都具有核穿梭功能,并参与病毒复制、vRNP出核以及病毒粒子的组装。然而,关于M1蛋白和NP蛋白的出核机制尚不清楚。
FEMS Micro Lett:徐旭东新研究质疑光合膜形成机理
众所周知,光合作用是生物圈的能量基础,而光合作用发生于称为类囊体膜的光合膜上,因而光合膜形成机理成为生物学的重要问题之一。欧洲学者曾于2001年在PNAS同一期发表两篇论文(98: 4238-4242; 98: 4243-4248),分别在蓝藻(集胞藻)和高等植物(拟南芥)报道了一种蛋白VIPP1对于类囊体膜形成的关键作用,认为该种蛋白能够促使蓝藻细胞膜或植物叶绿体内层被膜形成膜泡...
引起一类致命腹泻的机理
溶组织内阿米巴(一种变形虫)通过咬食和吞下细胞碎片来攻击人类的肠道,从而引起致命的腹泻。4月10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的微生物学新研究,报告了它们吞下肠道细胞的过程,并证明这一过程正是杀死细胞的关键。该成果将为治疗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感染提供新的目标。
JBC:锌缺失引发机体癌症等疾病发生的分子机理
长期以来,锌缺失被认为和许多疾病的发生存在长期关系,比如自闭症、肺癌、前列腺癌以及卵巢癌等;近日,来自伦斯勒理工学院(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的科学家在国际杂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刊登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他们发现锌缺失或可激活Hedgehog信号通路,该生化途径在有机体发育和疾病发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Nature:施一公邓兴旺研究组合作揭示植物感受UVB分子机理
3月1日,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研究组、北京大学邓兴旺教授研究组合作在《自然》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basisofultraviolet-BperceptionbyUVR8”的论文,解析了植物拟南芥感受紫外线B波段(280-315nm)的光受体UVR8的晶体结构,并对其感光机理做出了解释。
Science:磺胺类药物抗药性的产生机理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Science在线刊登了国外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Catalysis and Sulfa Drug Resistance in Dihydropteroate Synthase”,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磺胺药物的抗药性是如何产生的。 俗称磺胺类药物的磺酰胺抗生素已经被人们用来治疗感染达70多年的时间了,但不断出现的对该类药物的抗药性严重限制了它们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