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Cell子刊:新研究利用CRISPR-Cas9成功地对单核细胞进行基因编辑

2021年5月22日讯/生物谷BIOON/---自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问世以来的十年间,科学家们已经利用该技术剔除或改变了越来越多的细胞类型中的基因。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格拉德斯通研究所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员将人类单核细胞---在免疫系统中发挥关键作用的白细胞---添加到了这一列表中。他们将CRISPR-Cas9应用于单核细

2021-05-22

Nature 子刊:多组学数据与机器学习识别新的癌症基因

癌症基因的鉴定在精准肿瘤学和癌症治疗学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癌症的进展被认为是由驱动基因突变的积累引起的,这些突变赋予细胞选择性的生长优势。在过去的几年里,人们致力于从遗传大数据中找出癌症基因,预测癌症基因的最初方法是寻找显着突变的基因,然而,目前已知的癌症基因(KCG)目录的完整性仍存在争议。尽管成千上万的癌症基因组序列有助于癌症基因的鉴定,但仍存在

2021-04-30

中国首个基于液体活检多组学的前瞻性泛癌种早检万研究“PRESCIENT”正式启动

 近日,由国家癌症中心赫捷院士、王洁教授牵头的首个基于液体活检多组学的前瞻性泛癌种早检万人研究“PRESCIENT”(Pan-canceR Early-Stage deteCtion by lIquid Biopsy tEchNique projecT)正式启动。“PRESCIENT”研究依托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021-05-19

微纳操作机器人肿瘤探测研究获进展

   近日,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2021, 42(3): 323-339)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基于微纳操作机器人的肿瘤转移过程中多尺度机械特性研究综述论文(Atomic force microscopy for revealing micro/nanoscale mec

2021-03-05

超4万血液标志物分析揭示:深海鱼油确实“有点东西”!或有助于降低全因死亡风险

  深海鱼油是指从深海中鱼类动物体中提炼出来的不饱和脂肪成分,包括在生物体内有着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和保健作用的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s)家族。自从70年代在格陵兰爱斯基摩人的饮食研究中发现,n-3 PUFAs家族与急性心肌梗塞风险呈负相关以来,科学家们对n-3 PUFAs的研究从未间断。但由于不同随机对照实验中发现的n-3

2021-05-11

康乐、陈列平、刘如谦等7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外籍院士

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公布了2021年新当选的120名院士和30名外籍院士名单,以表彰他们在原创性研究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7位入选的华人科学家中,有6位科学家来自生命科学领域。此次入选的华裔科学家包括:国际生态基因组学研究的领衔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河北大学校长康乐,当代肿瘤免疫治疗先驱、耶鲁大学免疫学家

2021-05-04

510万的超大规模研究证实血型与疾病风险之间的联系

  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类型。我们通常使用两种系统来定义一个人的血型,即ABO和RhD。ABO包含四个主要血型,即A、B、AB和O型,每一种都可以是RhD阳性或RhD阴性。识别个体的血型对于安全输血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它还被用来推断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发表在《eLife》上的一项最新研究中,来自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和瑞典隆德大学领导

2021-05-07

超52万研究数据揭示:每天都在摄入的食用油,怎么吃才更健康?

无论是炒菜烹饪,还是蛋糕零食,我们的日常餐食都已经离不开食用油。随着动物脂肪、植物油及人造奶油等在我国乃至全球消费量的剧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每日摄入食用油量对健康造成的影响,以及食用油摄入是否会导致包括心血管疾病(CVD)事件在内的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近日,浙江大学的研究人员在《BMC Medicine》上发表了题为Cooking oil/fat co

2021-05-04

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基因HSD17B13在小鼠模型中并无作用

HSD17B13的失活突变保护人类免受NAFLD相关和酒精相关肝损伤、纤维化、肝硬化、 和肝细胞癌,抗HSD17B13的临床试验正在开发中。但是该研究显示HSD17B13在小鼠NAFLD模型中并无作用!

2021-05-06

Cell: 新型CRISPR转录组学编辑“机器”有助于重塑转录组记忆

基因编辑技术的进步大幅提升了我们修饰人类基因组的能力。基于sgRNA介导的CRISPR- Cas9相关基因编辑技术能够在指定位点引入DNA断裂以失活基因功能或通过同源性DNA修复引导精确的DNA编辑,这些技术已针对基础DNA序列的靶向变化进行了优化,因此非常适合修复或引入致病性突变。然而,上述技术对内源性DNA修复机制的依赖提出了挑战,因为这些途径的复杂性可能使其难以进一步提升精确性。

2021-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