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瑞(Pfizer)欲重启关节炎疼痛药物研究
2012年3月12日,辉瑞(Pfizer)公司能够使其搁浅的关节炎疼痛药物tanezumab项目重新回到轨道上么?2年前,在监管机构获悉,许多服用该药物的患者最终不得已接受关节置换术后,辉瑞(Pfizer)公司便将这种先进的抗神经生长因子药物冰封了起来。
Cancer :血中microRNA浓度有助于预测和监测甲状腺癌术后复发
2013年10月29日讯 /生物谷BIOON/--一项新的研究发现,甲状腺乳头状癌肿瘤内的microRNA能用于预测患者接受手术后复发的可能性。 研究结果发表在Cancer杂志上,研究发现手术后血中microRNA浓度的升高可能表明甲状腺切除术后复发的可能性较高。microRNA是调节基因表达的遗传物质,研究人员发现失调的microRNA可能在癌症的发展中发挥作用。
中国学者成功揭示人类发作性疼痛致病基因
中国学者在疼痛研究中取得新突破,成功揭示家族性发作性疼痛疾病的致病原因。这一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上。 这一新的研究突破是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刘静宇、姚镜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张学教授合作,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下完成的。
The Lancet:术后放疗使乳腺癌复发风险减半
科学家说,放射线疗法大大降低接受过乳房肿瘤切除术的乳腺癌患者肿瘤复发的风险。 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术后放疗能使乳腺癌复发的几率减少50%。研究人员在10年期间,对1万多名女性的数据进行了评估。这是同类研究中最为深入的研究之一。研究结果表明,放疗能减少癌症向身体其他部分扩散的可能性,是许多人挽救生命的重要手段。医生往往在手术后对病人实施利用高能X光的放射线疗法,杀死没有被切除的癌细胞。
Nat Commun:科学家发现由细菌感染引发的新型疼痛治疗靶点
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LPS引发机体出现明显症状的分子机制。
首位全人工心脏移植者术后75天去世
法国乔治·蓬皮杜医院日前宣布,世界首位移植永久性全人工心脏的患者于本月2日在巴黎去世,患者在手术后共存活了75天。院方称,死因还需要分析大量医学和技术数据后才能得出。这名76岁的男性患者患有晚期心力衰竭,
JAMA:研究发现门诊手术后手术部位的感染率低下
芝加哥 – 据2月19日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则研究披露,在一项对包括有近30万名来自(美国)8个州的接受门诊手术的患者的分析中,研究人员发现,手术部位的感染率相对低下;然而,有这些并发症的病人的绝对数是很大的。(这里所说的门诊手术是指为那些住院与出院为同一天的病人所做的手术。)
Science:基因HCN2与神经性疼痛有关
英国科学家新近发现,一个名为HCN2的基因与神经性疼痛有关,这可能有助于开发更为有效的止痛药,缓解神经性的慢性疼痛。 剑桥大学药理学系教授彼得·迈克诺顿等人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对小鼠进行基因改造,使其痛觉神经里缺少HCN2基因,然后对小鼠施加不同的刺激,通过观察它们作出反应时间,判断其对疼痛的感觉。
Moleculer Pain:内外侧疼痛通路编码特征相类似
经典的疼痛学研究认为,痛觉的上传过程中存在两条平行通路,分别负责疼痛的感觉和情绪信息传递。其中,外侧通路负责传递疼痛的感觉信息,包括强度、位置和性质等,内侧通路则传递疼痛的情绪相关信息。尽管近年来有研究提示,内侧疼痛通路可能也具有编码疼痛刺激强度的能力,然而对于其编码特征与外侧通路有何差别却知之甚少。
上海交大研究D-型氨基酸氧化酶疼痛机制获进展
日前,从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王永祥课题组获悉:该课题组在发现和验证脊髓D-型氨基酸氧化酶(DAAO)为治疗慢性疼痛的新型潜在性靶点分子的基础上,进一步证明福尔马林慢性疼痛主要是由脊髓自由基过氧化氢介导,DAAO抑制剂镇痛作用机制在于其抑制脊髓过氧化氢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