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Nat Neurosci:吗啡或是引发患者自身疼痛的罪魁祸首

2013年1月7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拉瓦尔大学的研究者通过研究揭示了,对于患疼痛病的个体来讲,最为痛苦的事情就是,进行黄金疗法治疗反而引发更大的痛苦。研究者通过研究发现,对于那些成年人和儿童来讲,药物吗啡或许是会引发患者自身疼痛的罪魁祸首。

2013-01-07

JAMA:结肠癌手术后在化疗中添加药物不会改善其存活率

4月4日,国际著名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的一项研究披露,在对III期结肠癌病人手术后的药物治疗方案中添加西妥昔单抗不会导致病人的无病存活率的改善。 手术切除III期结肠癌的患者的治愈机会为50%。多个试验已经确认手术后化疗在减少癌症复发风险中的裨益。

2012-11-18

Nat Med:慢性疼痛敏感性的基因调控

近五分之一的人患有慢性疼痛,慢性疼痛是指持续一个月以上(以前为三个月或半年)的疼痛,也有人把慢性疼痛比喻为一种不死的癌症。目前,中国至少有一亿以上的慢性疼痛患者。 在过去二十年中,对于慢性痛苦的了生物学研究获得的了许多突破,但问题仍很多。治疗慢性疼痛的一个主要挑战就是要弄清楚为什么某些人会患慢性疼痛。弄清楚这一点有助于制定特定患者人群的个性化治疗策略。 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医学》杂志上。

2012-11-19

科学家发现慢性疼痛镇痛新靶点

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王永祥教授带领科研团队首次发现脊髓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可对慢性疼痛产生有效镇痛作用,这一受体成为治疗慢性疼痛的新潜在性镇痛靶点分子。

2014-05-18

J Gen Physiol:科学家揭示芋螺毒素抑制机体疼痛的分子机制

海洋锥形蜗牛产生的毒液常用于捕杀猎物,毒液中含有芋螺毒素类的肽类,其中有些芋螺毒素可以在哺乳动物中作为止痛药来使用;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The Journal of General Physiology上的两篇研究论文中,来自墨尔本皇家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揭示了名为Vc1.1的芋螺毒素抑制疼痛的机制。

2014-05-19

Neuron:研究人员发现治疗慢性疼痛的新靶标

近日,北卡罗莱纳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发现用于治疗慢性疼痛的新靶点:酶PIP5K1C。在发表于Neuron杂志的一篇研究论文中,Mark Zylka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表明PIP5K1C控制了疼痛信号细胞受体的活动。

2014-05-25

针对髋骨关节炎进行的理疗看来不会使疼痛和功能得到更大改善

据5月21日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则研究披露,在罹患痛性髋骨关节炎的成年人中,与安慰剂相比,理疗不能带来更好的疼痛改善或功能改善,但它却与相对频繁而轻微的不良反应有关,这样的结果就患者接受理疗的价值提出了疑问。

2014-05-21

Mayo Clin Proce:炎症或可引发个体髋关节术后的神经损伤

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Mayo Clinic Proceeding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梅奥诊所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指出,髋关节手术后的神经损伤或许会引发个体出现炎症反应。

2014-05-07

Icon开始长效白内障术后疗法先行疗法后期研究

Icon Biosciences宣布公司研发的用于白内障术后感染的长效疗法IBI-10090先行研究已经进入新阶段。

2014-05-14

Science:基因HCN2与神经性疼痛有关

英国科学家新近发现,一个名为HCN2的基因与神经性疼痛有关,这可能有助于开发更为有效的止痛药,缓解神经性的慢性疼痛。 剑桥大学药理学系教授彼得·迈克诺顿等人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对小鼠进行基因改造,使其痛觉神经里缺少HCN2基因,然后对小鼠施加不同的刺激,通过观察它们作出反应时间,判断其对疼痛的感觉。

201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