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Nat Neurosci:母体生殖道的微生物组或会影响后代机体的压力水平

2018年7月14日 讯 /生物谷BIOON/ --最近,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将新生小鼠暴露于经历压力的雌性小鼠的生殖道微生物中,或会将压力效应转移到新生小鼠中,这些改变或许与孕期压力过大的母亲给后代带来的影响相似;相关研究或能帮助研究人员理解诸如压力等母源性的因素如何影响后代的大脑发育。图片来源:me

2018-07-14

安眠药真能改变机体的行为

2018年6月30日 讯 /生物谷BIOON/ --罗西妮-巴尔(Roseanne Barr)表示,当她发布“臭名昭著”的种族主义推文时,她受到了药物安必恩 (Ambien)的影响,安必恩是一种有效治疗失眠的处方安眠药,那么我们对药物安必恩和其副作用有什么了解呢?该药物在美国的商标名为唑吡坦(zolpidem),其是一种常用的催眠安眠药,在英国该药物是人们所熟知的Stilnoct,安眠药在英国的使

2018-06-29

Science:揭示局部的细胞集体行为诱导T细胞记忆机制

2018年6月24日/生物谷BIOON/---细胞命运决定在脊椎动物免疫系统的运作中起着核心作用。建立有效的获得性免疫反应取决于初始T细胞(naïve T cell)在识别同源抗原(cognate antigen)后分化成各种类型的效应T细胞(effector T cell)和记忆T细胞(memory T cell)以及这些细胞群体之间的适当平衡。许多研究已表明当更多的T细胞参与这种免疫

2018-06-24

研究揭示肠道菌群介导动物聚群行为节省能量的机制

社会性动物(包括人类)具有群居生活的习性。群居生活的益处是能够提高动物获得食物的可能性、缓解压力、降低被捕食风险,以及提高自身和群体的适合度。聚群行为(Huddling)是社会性动物在恶劣环境下为提高自身适合度进化出的一种合作适应性行为。社会性体温调节(Social thermoregulation)假说认为聚群行为可以通过减少体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率以减少热量散失而节约能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德

2018-06-23

蜥蜴学习行为方面取得进展

  学习行为在鸟类和哺乳动物中很常见,而在爬行动物中却很稀少。近期的研究发现,爬行动物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他们能够根据一定的线索和空间信息进行学习,从而迅速适应陌生环境和有效降低被天敌捕食风险。但是,爬行动物的这种学习能力是否能够反映个体整体的认知水平,即在一种任务中学习能力强的个体是否在其它任务中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这个问题目前还不明确。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

2018-06-11

肠道菌群能控制人类大脑意识和行为举止

 肠道细菌有几种可能机制潜在影响大脑,其中包括:通过迷走神经(肠道和大脑之间连接的主要神经组织)、免疫系统和荷尔蒙变化进行交流通讯。5月1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正常大脑功能的进化可能依赖于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预计人类肠道内菌群总量可达到100万亿个,可能对我们的生理机能构成深远影响,其中包括:免疫力、新陈代谢、甚至我们的大脑和行为举止。大多数关于后者的研究都是在动物身体上进行的,

2018-05-17

绶草两种花型的传粉生物学和生殖隔离研究获进展

自达尔文提出物种起源概念以来,物种形成就成为进化生物学研究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生殖隔离则是物种形成过程的关键步骤,也是物种得以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的基础。在植物中生殖隔离也可以依其机制发生的时间顺序划分为传粉前隔离和传粉后隔离。目前,关于兰科植物种间生殖隔离大多数的研究都集中在欺骗性传粉的类群(性欺骗和食源性欺骗)中,而在约占兰科植物总数三分之二的非欺骗性类群中研究较少。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王

2018-05-13

动物实验揭示驱动母性行为的大脑机制

在动物界,雌性动物的抚育对于幼崽的存活至关重要。刊登在新一期美国《神经元》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雌鼠将幼鼠抱回自家窝里的“本能”源自一种特定神经细胞的信号传导。此前研究就发现,大脑中“内侧视前区”区域是与母性行为相关的重要区域,但对其中的具体神经信号机制并不清楚。纽约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林大宇团队在这次的新实验中,考察了雌性小鼠同自家和别家“鼠宝宝”互动时其大脑“内侧视前区”的活动。结果发现,

2018-04-22

肉苁蓉生殖保护研究取得突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小莺教授团队历时6年,对中药肉苁蓉的生殖保护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团队在前期以人类环境中广泛存在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常作为增塑剂而广泛应用于塑料制品中,具有雄性生殖发育毒性)作为雄性生殖损伤的诱导物,模拟双酚A对机体的病理、毒理作用,建立了致生殖损伤的药理模型,在生理及病理模型基础上证明肉苁蓉醇提物可显着提高精子的能动性、精子数量、精子活性并降低精子的畸形率;提高睾酮生

2018-04-06

揭示蛋白GDV1诱导疟原虫进入有性繁殖

2018年3月22日/生物谷BIOON/---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人体导致的。疟原虫在人类血液中无性繁殖,从而导致慢性感染和所有与这种破坏性疾病相关的并发症。在每一轮繁殖过程中,一小部分疟原虫发育成非分裂的配子体(gametocyte),用于有性繁殖。配子体对蚊子具有传染性,因而促进疟疾传播给其他人。理解疟原虫如何控制它的配子体生产对促进开发能够阻止疟疾传播的治疗性干预措施是至关重要的。疟原虫如何激

2018-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