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Science:在活细胞中设计“基因电路”

晶体管是一种可放大并切换电子信号的电子装置。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ce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基因电路,它能够在个体活细胞中像晶体管那样起作用。 这些发现为创建所谓的细胞计算机铺设了道路;这种计算机理论上可通过用基因功能作为电路组件来进行运作。与先前的基因电路中对mRNA进行控制不同,这种由Jerome Bonnet及其同事设计的方法依赖于双股DNA状态的改变。

2013-03-29

Nature Commun:分子建模设计出治疗前列腺癌的小分子

2013年5月29日讯 /生物谷BIOON/--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化学副教授Jung-Mo Ahn博士成功设计并合成出一种新型的小分子,有可能成为一个新型的武器对抗前列腺癌。 研究论文发表在5月28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Ahn和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同事在论文中描述了分子的合理设计,以及实验室测试表明其具有阻断促癌蛋白质雄激素受体功能的成效。

2013-05-29

MedSci2013临床研究设计方案评选大赛征稿通知

上海--(美国商业资讯)--临床技能与临床研究相辅相成,从临床问题发现,到科研设计,到临床研究,再回归临床,是临床医务工作者职业发展必经之路。 临床研究设计是临床研究的第一个环节,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临床研究成果的可靠性。

2013-06-05

深圳创新设计研究院正式成立

5月31日,深圳市首个创新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创新院)揭牌及其战略咨询委员会授牌仪式在深圳市民中心举行。 两院院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原院长路甬祥,深圳市副市长陈彪共同为创新院揭牌。揭牌仪式后,路甬祥授聘为战略咨询委员会名誉主席,并为来自中德知名专家、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深圳工业设计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封昌红等创新院的委员及秘书长授牌。

2013-06-07

上海药物所蛋白质折叠与药物设计研究国际科学家工作站揭牌成立

为建设世界一流基于蛋白质折叠和相互作用机制的药物设计和发现基地,推动基础研究向创新药物转化,实现在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新药研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上海药物研究所决定组建“蛋白质折叠与药物设计研究国际科学家工作站”(以下简称“工作站”)。7月28日,“工作站”领衔科学家报告会及签约、授证、揭牌仪式在所怡生厅举行,活动由蒋华良副所长主持。

2012-11-19

Comms:共轭聚合物设计与生物医药研究获进展

共轭聚合物具有较强的光捕获能力,可用来放大荧光传感信号,在疾病诊断以及生物检测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共轭聚合物在细胞与动物水平的荧光成像以及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也获得了高度关注。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及科技部的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固体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在共轭聚合物设计与生物医药应用领域取得系列新进展。

2013-01-16

PNAS:萤火虫为发光二极管设计提供灵感

科研人员复制了萤火虫发光器官的结构,从而增加称为发光二极管(LED)的小型高效灯具的光传播。Ki-Hun Jeong及其同事注意到了有效的光传播对于萤火虫的性交流具有关键作用,他们用电子显微镜研究了萤火虫发光器官的结构。萤火虫的发光器官由一个反射层、一个发光层和一个透明外层组成。重要的是,与腹部的其他部分不同,发光器的外层结构成行有序排列,就像农田中的农作物。

2012-11-18

QbD(质量源于设计)理念在制药领域中愈受重视

2012年10月29日讯 /生物谷BIOON/ --近年来,QbD(质量源于设计)理念在整个制药领域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高,美国制药行业在实施QbD上取得了不少进展,有些新药的申报已按照QbD执行。而总体上来说,QbD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 21世纪初,美国推出了“QbD(质量源于设计)”。

2013-03-04

Neurosci:乙二醛酶系统—AD药物设计新靶标

2012年12月4日讯 /生物谷BIOON/ --明尼苏达大学药物设计中心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人工合成化合物,该化合物在小鼠模型中,成功阻止了与阿尔茨海默氏症(Alzheimer's disease,AD)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病变(neurodegeneration),为阿尔茨海默氏症及相关疾病的药物设计指明了一个新靶标。

2012-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