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谢晓亮:中和抗体有望成为肺炎特效药,可治疗和短期预防

8月8日,在“高瓴HCare全球健康产业峰会” 新冠治疗性抗体及疫苗论坛上,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主任、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谢晓亮表示,目前为止,针对新冠病毒我们还没有小分子特效药,中和抗体有望成为新冠肺炎的特效药。谢晓亮称,中和抗体具备一箭双雕的作用,既可以作为治疗性药物,也可以作为短期预防性药物。治疗新冠肺炎亟需强

2020-08-09

揭示病毒刺突蛋白在完整病毒颗粒上的结构和分布

2020年8月23日讯/生物谷BIOON/---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属于β冠状病毒属,是一种包膜病毒,含有较大的由核衣壳蛋白(N)包裹的正义RNA基因组。三个跨膜蛋白被整入病毒脂质包膜:刺突蛋白(S)和两个较小的蛋白,即膜蛋白(M)和包膜蛋白(E)。当通过低温电镜(cryo-EM)成像时,β冠状病毒呈近似球形颗粒,直径在100纳米上下浮动,内含致

2020-08-23

D614G突变是否会使病毒更危险

 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之际,马来西亚卫生部总监努尔·希沙姆日前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说,该国最近从分属两起聚集性感染的4名患者体内分离到携带D614G突变的新冠病毒毒株,并称发生这一突变的毒株“具有10倍的传染性”。对于变异毒株传播范围的扩大,公众担忧的是,携带这种名为D614G突变的新冠病毒毒株是否更危险?是否会影响新冠疫苗研发?新冠病毒属于RNA(核糖

2020-08-20

香港大学证实有康复者二次感染病毒 属全球首例

 一名新冠肺炎康复者自欧洲返回香港后,其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再次呈阳性。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团队证实,该患者是第二次感染新冠病毒,属全球首例。综合无线新闻、香港01等香港媒体24日报道,被证实二次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为一名33岁男子,他于今年3月底确诊感染新冠病毒,4月中旬康复出院,8月初经英国到西班牙旅行,返回香港后接受检测再度确诊。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团

2020-08-26

疫情:2406万!阿斯利康抗体鸡尾酒疗法AZD7442进入I期临床:治疗&预防COVID-19!

AZD7442既能治疗,又能预防,有潜力成为抵御COVID-19大流行的关键防线。

2020-08-26

香港大学证实有康复者二次感染病毒 属全球首例

 一名新冠肺炎康复者自欧洲返回香港后,其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再次呈阳性。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团队证实,该患者是第二次感染新冠病毒,属全球首例。综合无线新闻、香港01等香港媒体24日报道,被证实二次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为一名33岁男子,他于今年3月底确诊感染新冠病毒,4月中旬康复出院,8月初经英国到西班牙旅行,返回香港后接受检测再度确诊。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团

2020-08-25

PNAS:药物vacuolin-1和apilimod联用有望对抗病毒和埃博拉病毒

2020年8月17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哈佛医学院和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两种药物在人类细胞测试中抑制了导致COVID-19疾病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这两种称为vacuolin-1和apilimod的药物是在多年前开发的,靶向是一种名为PIKfyve激酶的大型酶。在这项研究之前,人

2020-08-17

Science子刊:我国科学家发现利用小分子ACA靶向TGF-β信号通路,可抑制包括病毒、HIV和甲流病毒在内的一系列病毒

2020年8月23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和海南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鉴定出一种小分子,它通过靶向TGF-β信号通路,在组织培养物和小鼠体内抑制包括SARS-CoV-2在内的多种不同病毒。通过鉴定出多种病毒成功感染所依赖的一种宿主细胞途径,这一发现为开发广谱抗病毒药物提供了一种潜在的靶标。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期刊

2020-08-23

日本研究发现变异病毒

据日本广播协会电视台统计,截至8日20时(北京时间8日19时),日本当日新增新冠确诊病例1565例,连续两天单日新增病例超过1500例。另据日媒当天报道,该国最新研究发现,6月中旬以来日本出现了变异后的、具有新型基因序列的新冠病毒。统计数据显示,日本累计确诊47464例,累计死亡1042例。东京都8日新增确诊病例429例,累计确诊15536例。当天新增确诊病

2020-08-09

Science:针对刺突蛋白的新发现揭示了病毒感染人细胞的能力

2020年8月21日讯/生物谷BIOON/---在SARS-CoV-2感染初期,这种病毒利用它的表面上的刺突蛋白(S蛋白)附着到人体细胞上。S蛋白是疫苗研发的核心,这是因为它能触发人体免疫反应。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学研究所(MPI)、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保罗-埃里希研究院(Paul-Ehrlich-Institut,

2020-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