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Neurosci:研究揭示挠痒行为背后的神经学原理
根据《Journal of Neuroscience》杂志上最近发表的基于老鼠模型的研究,对皮肤进行摩擦可以有效激活脊髓神经中的止痒信号途径。
JAMA子刊:疫情期间人们更容易患抑郁症
根据《JAMA Network Open》杂志 9月2日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在COVID19疫情初期,美国的抑郁症患病率比COVID-19流行之前更高。
唐本忠院士团队成功构建了具有可逆融合-分裂行为的人工外泌体
外泌体(exosome),是细胞外囊泡(EV)的一种主要类型,是直径为30至150 nm的纳米大小的膜结构,大多数细胞都会分泌外泌体。许多研究表明,外泌体通过转移不同的货物(包括蛋白质、DNA、miRNA、lncRNA、circRNA,以及mRNA)参与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中的细胞间通讯。细胞间通讯过程中通常涉及一个细胞释放新囊泡的分裂过程和另一个
研究揭示母亲消极教养影响青少年抑郁情绪的神经基础及其遗传效应
青少年处在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焦虑与抑郁等内化症状迅速增加的高危时期。杏仁核是感知、识别和调节情绪的大脑中枢,前额叶皮层与人类的高级认知功能密切相关,杏仁核与前额叶的双向联系在人类情绪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现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抑郁与以杏仁核为核心的情绪脑环路的发育密切相关,而后者又受到遗传与环境因素协同作用的影响。例如,在不良家庭氛围中成长的个
研究发现狨猴家庭中有幼崽会促进狨猴利他行为
8月20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九亭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龚能团队与梁智锋研究组在Current Biology上,在线发表研究论文《家庭中有婴儿促进狨猴利他行为》。该研究通过新建一种客观评价狨猴利他行为的实验范式,结合清醒狨猴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方法,发现有婴儿的狨猴
多篇文章解读近期抑郁症研究新进展!
本文中,小编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聚焦科学家们在抑郁症研究领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给大家!图片来源:Unsplash/CC0 Public Domain【1】JAMA:近2万人研究结果表明:摄入维生素D似乎并不能降低成年人患抑郁症的风险!doi:10.1001/jama.2020.10224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JAMA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麻省总医院等
自身抗体——身体自身的抗抑郁剂
如果免疫系统攻击我们自己的身体,通常会造成毁灭性后果:自身抗体会与身体结合,从而引发功能障碍。谷氨酸受体是一种神经递质,它也可以成为自身抗体的靶标。德国Max Planck实验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一直在研究靶向一种特定谷氨酸受体(NMDA)的自身抗体是在什么情况下形成的,以及它们对大脑的影响。研究人员发现,在人的一生中,血液中这些自身抗体的水平会
开发出一种能够模拟人类肠道微生物组行为和作用机制的新系统
2020年8月19日 讯 /生物谷BIOON/ --人类肠道中生存着几千种细菌,其中一些肠道菌群与人类疾病发生相关,而其它则对人类健康有着有益的影响,然而想要弄清楚每一种细菌扮演的确切角色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很多肠道菌群都无法利用人体组织在实验室中进行培养;而对于那些无法在富含氧气的环境中生存的物种而言,这种困难尤其明显,如今,来自MIT的生物和机械工程师们通
《美国医学会杂志》:母亲抑郁会使后代抑郁的几率增加70%!
COVID-19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肆虐,给各地人民带来了负面情绪,包括被感染的恐惧、对亲友患病感到悲伤以及隔离后的孤独感,再加上经济和社会环境的不稳定,进一步增加人们的不安。同时,COVID-19大流行给新妈妈和准妈妈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母亲抑郁会使后代抑郁的几率增加70%7月28日,来自休斯顿德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UTHealth)的一项新研究就显示,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