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研究发现狨猴家庭中有幼崽会促进狨猴利他行为

  1. 狨猴

来源:脑智卓越中心 2020-08-25 12:32

 8月20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九亭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龚能团队与梁智锋研究组在Current Biology上,在线发表研究论文《家庭中有婴儿促进狨猴利他行为》。该研究通过新建一种客观评价狨猴利他行为的实验范式,结合清醒狨猴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方法,发现有婴儿的狨猴

 

8月20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九亭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龚能团队与梁智锋研究组在Current Biology上,在线发表研究论文《家庭中有婴儿促进狨猴利他行为》。该研究通过新建一种客观评价狨猴利他行为的实验范式,结合清醒狨猴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方法,发现有婴儿的狨猴家庭中,狨猴父母的解救利他行为会增多;婴儿叫声可以特异性激活狨猴父母相关的大脑皮层脑区。该研究提供了理想的研究家庭利他行为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有利于探索利他行为的神经机制。

利他行为是一种自愿的、对其他个体有利,但对自身没有益处甚至付出代价的一种行为,在人类社会中广泛存在,古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豪情侠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美好愿景,近有“乐于助人”、“诚信友善”的谆谆教导。而在一些疾病中,如自闭症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往往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利他行为异常,因此研究利他行为的神经机制可能为这些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由于缺乏合适的模式动物,以往研究主要以人类为实验对象,也有少量研究以啮齿类动物为实验对象,前者无法进行侵入式操作来研究神经环路问题,而后者的社会性弱、社会活动较少、行为模式单一,都存在弊端。

狨猴作为一种高度社会化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图A),具有与人类相似的一夫一妻制家庭结构、共同抚育后代等特点,狨猴间存在食物分享、相互帮助、安抚等社会行为。这些表明狨猴可能是研究利他行为的理想动物模型。因此,研究人员将狨猴作为模式动物,建立基于解救行为的实验范式(图B)。该范式将一只狨猴囚禁在四周被水包围的“孤岛”中,岸上的另一只狨猴作为潜在的施救者需要克服困难跳入“孤岛”中,开门将被囚禁者放出,让其回到安全的岸上。

通过该范式,研究人员发现:有婴儿的狨猴家庭中,家庭成员(父母、哥哥姐姐)对解救婴儿表现出积极性;但如果用食物替换婴儿,狨猴不会跳入岛中,这说明解救婴儿的行为具有目的性,动机甚至大于获取食物。该解救婴儿的行为随婴儿年龄增加而减少,当幼年狨猴长到两个月大之后,狨猴父母完全不会跳入岛中实施解救行为;婴儿的叫声可直接诱导成年狨猴解救婴儿(图C)、促进狨猴父母间互相解救(图D)。以上所有解救行为只存在于拥有婴儿的狨猴家庭中,而没有婴儿的狨猴家庭中几乎没有类似的解救行为。因此,家庭中有婴儿会促进狨猴的利他行为。研究人员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手段发现家庭中有婴儿的狨猴父母听到婴儿叫声(相对于打乱的婴儿叫声)时,其听皮层和岛叶皮层等脑区会被特异性激活(图E);而家庭中没有婴儿的成年狨猴则在这些区域没有明显的激活,这表明,这些脑区可能与利他行为有关。 (生物谷Bioon.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