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萎病菌群体结构与分子演化机制研究取得新突破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黄萎病研究团队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单位合作,解析黄萎病菌的重要生物学特性以及群体基因组背景下黄萎病菌种群结构与分子演化机制等国际前沿科学问题,给出了系统的解决路径与方法,相关论文在线特约发表在国际知名权威期刊《植物病理学年评(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
科研人员解锁冰河时代东亚人群遗传图谱和适应性基因演化
谈到几万年前的冰河时期,我们会联想到动画电影系列“冰河时代”中古代人类形象和当时与其共存的猛犸象、剑齿虎等已灭绝动物的卡通形象。我们也会不禁追问,当时的东亚人是如何生活的,他们和我们有什么区别吗?研究表明,冰河时期(尤其是末次盛冰期)的气候变化对欧洲人群的迁徙和种群大小变化具有影响,考古证据表明其对亚洲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的人群历史也有
研究发布恒河猴参考基因结构 揭示人类转录本演化新机制
作为人类近缘的非人灵长类模式动物,恒河猴在脑科学、分子演化、药物研发等基础与转化研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目前恒河猴基因结构主要源于预测,严重制约了该特色模型在分子水平的研究与应用。近日,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李川昀教授课题组运用全长转录本测序技术,开发了生物信息学新方法,重新准确定义了恒河猴全长基因结构,并以此为基础探究了多聚腺苷酸化(polyad
Nature:研究揭示热河哺乳形动物的挖掘趋同演化与脊柱的演化发育意义
《自然》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毛方园、张驰,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孟津等关于早白垩热河生物群哺乳形动物的研究成果:穴居和挖掘适应在不同哺乳形动物中独立演化多次,骨骼表现除了肢骨的特化,还伴随有椎体的形变和量变;根据现生哺乳动物的体节发生(somitogenesis)中基因调控中轴骨数目和体节分区形态机制,结合化石
研究揭示“甲状腺-肠道菌群”轴对恒温动物产热和体温的调节作用
恒温动物维持高而恒定的体温对于其生存至关重要,而体温的维持具有较高的能量代价,体温调节是经典的生理学问题。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细胞分泌,包括甲状腺素(T4)和三碘甲状腺原氨素(T3),T4经过碘甲腺原氨酸脱碘酶II(DIO2)脱碘后生成T3而起作用,甲状腺激素能够提高能量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并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甲状腺激素代谢紊乱会发展为甲亢(甲
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的演化分析及谱系划分取得进展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陆剑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吕雪梅、张亚平课题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谭文杰课题组合作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题为“Evolutionary analysis and lineage designation of SARS-CoV-2 genomes”的论文,解析了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病毒)基因组的演化规律
研究解析鱼类恒温起源之谜
在脊椎动物的进化过程中,温度对生命体的生理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陆地上的鸟类和哺乳类能够适应各种生境,其恒温能力功不可没。相比陆生环境,水生环境的生物获得恒温能力更为艰难,它们必须面对水体高比热,热量易丢失的挑战。然而,根据观测,至少有40种鱼类克服了这些困难,具备类似于哺乳动物和鸟类的恒温能力。其中,剑鱼、旗鱼和金枪鱼是恒温真骨鱼
研究揭示chiron在斑马鱼胚胎发育和适应性演化中的作用
自达尔文时代以来,生物学家一直关注一个重要问题——生物是如何从共同的祖先演化成为丰富多样的物种的?新基因的产生是生物演化和物种多样性形成的重要源泉。研究新基因的起源机制实质上是在探究生命演化的根源,但在分子水平上,新基因是如何被保留下来的、又是如何整合到已有的网络通路中的、对生物的适应性演化做出了什么贡献,仍未得到较好的研究。中国科学
研究揭示真核生物uORF的分布特征和演化规律
近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陆剑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Determinants of genome-wide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 of uORFs in eukaryotes”的论文,系统解析了真核生物uORF在不同物种以及不同基因之间的差异分布形成的驱动力,以及u
研究揭示禾本科植物早期演化历史
禾本科(Poaceae)是被子植物的第五大科,约有770属12000种,也是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最具经济价值的大科。该科植物包括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作物、饲料,如水稻、小麦、玉米、高粱和多种牧草,还有其它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物种,如芦苇、芒、甘蔗和竹子。该科植物同时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表现出了广泛的生态适应性,从森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