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logy:昆虫因恐惧会被捕食者吓死
蜻蜓被鱼吓死,即使它们没有被吃掉的危险 在实验中,一群蜻蜓幼虫和食肉性鱼放在同一个水族馆里。即使鱼无法吃到蜻蜓,有些蜻蜓却被吓死了。 据国外媒体报道,昆虫可能没有发达的大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会感到恐惧。加拿大生物学家对蜻蜓进行研究后发现,它们对周围环境非常敏感,捕食者出现在它们面前都能把它们吓死,即使它们没有被吃掉的危险。此项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生态学》杂志上。
:怪异寄生行为打破传统寄生规律
寄生虫(Xenos vesparum)幼虫跳到欧洲造纸胡蜂身上,藏于工蜂腹部,在那里它可以以宿主的血液为食 被感染的工蜂聚集到一起交配,不过不是它们自己交配,而是寄生虫在交配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昆虫学家最新研究发现,寄生虫(Xenos vesparum)感染欧洲造纸胡蜂后,能够彻底改变欧洲造纸胡蜂的身体和行为,让它们完全听从自己的命令。
:自杀行为存在遗传关系
加拿大多伦多成瘾与精神健康中心的一项新的研究,为一种特殊基因与自杀行为有关找到了的证据,增加了我们对诸多自杀复杂原因的认识。这项研究将来有可能会帮助医生通过该基因预防自杀。过去研究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看作是与自杀行为有关的基因。BDNF与神经系统发育有关。
Mol Cell:胚胎干细胞可以感知DNA损伤发生“自杀”行为
图中显示,在胚胎干细胞中,激活的Bax蛋白(红色)可以定位在高尔基体中;蓝色的为细胞核 (Credit: Deshmukh Lab, UNC-Chapel Hill) 胚胎干细胞可以在机体中分化成为各种类型的细胞,如果胚胎干细胞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遭受损伤,它们为了胚胎的正常发育会很快“自我了断”,这项来自北卡罗来纳大学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刊登在了近日的国际杂志Molecular Cell上。
Pediatrics:父亲忧郁或导致子女行为问题
美国研究显示,父亲忧郁或许导致子女出现情绪或行为问题。先前,针对母亲忧郁对孩子影响的研究屡见不鲜,这是第一次有研究人员关注父亲精神状态对子女的影响。 研究结果11月7日由最新一期《儿科》月刊网络版发表。 影响明显 纽约大学医学院小儿科专家迈克尔·韦茨曼带领研究人员研究2004年至2008年间收集的统计数据,统计数据涉及2.2万名美国5岁至17岁青少年和他们的父母。
Plos One:树木根系觅食行为集合外界信息的内在机制
根系觅食过程是植物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土壤养分浓度、养分分布状况及相邻植物根系竞争等环境因素的显着影响。在根系觅食过程中,植物是否系统集合了这些不同类型的环境信息?它们是如何集成这些信息的?对这些基础性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根系生态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根系构型在植物养分吸收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是衡量其觅食功能的主要指标。
Primatol:西黑冠长臂猿社会行为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蒋学龙研究组博士研究生管振华、助理研究员黄蓓首次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ocial Network Analysis)分析了相邻两个一夫二妻制群体的理毛行为。
PNAS:东亚最早古人类暴力行为的化石证据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吴秀杰与南非及美国学者合作对距今13万年的广东马坝人头骨化石表面痕迹进行研究发现,造成损伤的原因很可能是人类之间的暴力行为。这项研究首次提供了东亚地区最早的人类之间暴力行为以及受伤后长时间存活的化石证据,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网络版上。 据介绍,1958年发现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狮子山的人类头骨化石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中更新世晚期人类。
Cell:果蝇求偶行为的分子机制
在雄性果蝇中,求偶行为主要由神经系统中的转录因子Fruitless控制,以往有研究表明,Fruitless突变可能会导致雄果蝇的“同性恋”行为。昆虫性信息素是一种外激素,它能够被性别特异的感受器识别,并促进雌雄果蝇之间相互吸引。由于没法选择一类合适的外激素感受器,解开不同刺激到底对求偶产生什么影响这一谜团受到了限制。
吉林农大研究自复寄生蜂超寄生行为获进展
来自吉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ReevaluationoftheValueofAutoparasitoidsinBiologicalControl”的文章,系统准确地研究了自复寄生蜂的超寄生行为,对重新认识自复寄生蜂的进化地位及其在生物防治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PLoSOne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