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技术改变蚊子性别构成
会叮人的雌蚊子是疟疾传播的最大“帮凶”。英国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10日报告说,科研人员开发出一种转基因技术,可大幅改变蚊子后代的性别构成,让雄性占绝大多数,最终致使蚊群在数代后无法繁衍,从而阻断疟疾的传播途径。
Br J Cancer:黑色素瘤中microRNA的基因表达差异
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并且其上升速度比任何其他癌症都要快。皮肤切除活检仍然是黑色素瘤诊断和预后判断的标准方法。良性和恶性病变组织之间有显著的形态重叠,肿瘤的厚度并不总是一个准确的预测指标。 因此确定新的分子标记物以支持组织学检查非常有必要,近日研究人员对不同病理阶段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样本进行微陈列分析,以便识别差异表达的微小RNA(miRNA)。
Cell Signal:心脏内皮细胞间质转型中microRNA的差异表达
成纤维细胞是产生大部分组织中胶原蛋白和其他细胞外基质(ECM)蛋白的主要细胞。在受伤的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激活成纤维细胞或分化的肌纤维母细胞合成过多的ECM蛋白,在心脏、肾脏和其他器官纤维化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最近研究表明,成纤维样细胞过内皮细胞间质转型(EndMT)演变成内皮细胞通,促进心肌纤维化的发病。然而EndMT的分子机制却知之甚少。
Oncol Lett:肿瘤细胞与正常组织RAGE的表达差异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HMGB1)是一种高度保守的核蛋白,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细胞。随着其晚期促炎作用的发现,HMGB1成为近年来危重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近日Oncol Lett杂志上刊登的一则研究归纳总结了HMGB1蛋白与癌症发展之间的关系。
JAMA:研究发现医师研究人员的工资存在性别差异
芝加哥-据6月13日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的一项研究披露,对职业生涯中期的医师研究人员所做的一项调查发现,他们中存在着工资的性别差异,这些差异即使是在对专科、机构特征、学术生产力、学术排名、工作小时数及其它因素进行调整之后也存在。
PNAS:新生儿和百岁以上老人的遗传差异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PNAS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科研人员发现了所谓的“表观基因组”——即一股DNA上的微小化学修饰的集合——可以把新生儿的DNA和老年人的DNA区分开来。 Manel Esteller及其同事比较了一名103岁老年男子和一名新生男婴的的DNA样本,检索了遗传修饰模式的能说明问题的差异。
AEM:基因组内16S rRNA基因差异性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期,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周宁一研究员课题组在基因组内16S rRNA基因的差异性而导致的原核生物多样性高估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结果发表在10月的微生物学刊物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上,并被本期杂志选为亮点文章(Spotlight: Articles of Significant Interest Selected from This Is
Nat Commun:遗传学: 通过性别比例失衡控制疟蚊种群数量
利用一个基因改造方法使疟蚊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衡,能迅速降低它们的繁殖能力和抑制其生长。发表在本期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这项研究表明,雄性后代出生数量的人为增加也许能为控制疟疾传播提供一个有效手段。
Nature:群体差异是如何维持的
如果说自然选择既是普遍的又是无情的,那么群体中的差异又是如何维持的呢? 演化生物学中这一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由Kimberly Hughes及同事在对虹鳉(孔雀鱼)所做的一项研究中得到了回答。 虹鳉是一个特别有用的模型系统,因为雄性虹鳉的颜色是已知遗传变异性最大的生物性状之一。以前的研究表明,在一个由颜色鲜艳的虹鳉组成的种群中,出乎意料的是,具有罕见颜色图案的雄性往往比较兴旺。 Hugh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