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BC: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或可缓解心肌梗塞
5月18日,日本名古屋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在新一期美国《生物化学期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网络版上报告说,他们在老鼠实验中发现,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具有缓解心肌梗塞的效果。 心肌梗塞是由于动脉硬化导致血管堵塞、血液流动停滞、营养和氧气无法充分达到心脏引起心肌细胞坏死所致。有报告显示,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名为“CTRP9”的激素具有减缓血管收缩的作用。
Nature:科学家揭示心脏受损后心肌再生的细胞学机制
2013年6月21日讯 /生物谷BIOON/--在6月19日发表在Nature杂志上的文章称,加利福尼亚大学科学家观测了斑马鱼心脏心室损伤后的动态细胞学事件。该发现表明心脏中有多种类型的细胞具有可塑性,换句话说就是能够转化成新类型的细胞。 该文章的通讯作者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教授Neil Chi博士称,该研究更重要的发现是在心肌受损后有一种细胞能够再生心肌。
JAMA: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使用干细胞及骨髓细胞疗法是安全的
芝加哥 – 迈阿密大学米勒医学院的Alan W. Heldman, M.D.及其同事开展了一项研究,旨在检查在罹患缺血性心肌病的病人中所做的经心内膜干细胞注射(TESI)自体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单核细胞的安全性。
Stroke:梗死体积较血管再通情况能够更好地预测卒中预后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再通治疗是通过挽救缺血半暗带从而改善临床结果。血管再通情况经常被作为预测疾病结果的重要指标。基于此,美国匹兹堡医学中心大学卒中研究所的Tudor G Jovin博士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2012年11月15日的Stroke杂志上。研究结果发现:成功再通通过减少最终梗死容积改善患者的功能预后。
Blood:发现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以美国范德堡大学医学院的Michael R. DeBaun博士为首的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大规模横断面研究,发现了镰状红细胞型贫血患儿发生无症状性脑梗死(SCI)的危险因素。其研究结果近日发表在《血液病》(Blood)杂志上。 在完全调整的多元模型中,3个危险因素对增加发生脑梗死有显着性作用,分别是:低血红蛋白浓度,高收缩压,男性。 在仅有上述3个因素的简化模型中,它们仍然均有作用。
Science:心肌梗塞过程中帮助保护心肌的疗法
据一项新的研究报道,以阻断一种被称作TNNI3K的心脏蛋白为目标的疗法可在心肌梗塞过程中帮助保护心肌。心肌梗塞最常发生于输送血液至心脏的血管被堵塞或受阻时,这是一个涉及血凝块形成的过程。如果血流无法恢复,部分心肌会变得不可逆转地受损或死亡。心肌梗塞的标准治疗涉及一种被称作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以打碎血块的非手术疗法。
:钟涛等筛选出促进心肌再生修复的分子家族
人们已知受损的心脏组织内在修复能力有限。然而如今,科学家正接近发现可能能够用来诱导心脏产生用于替换的心肌细胞的信号。研究人员利用模式动物斑马鱼,鉴定出一个能够刺激干细胞分化为跳动的心肌细胞的分子家族。2011年12月21日,这项研究发表在《细胞》子刊《化学与细胞学》(Chemistry & Biology)杂志上,可能为开发出用于心脏再生和修复的新治疗方法铺平道路。
JAMA:测试肌钙蛋白I可快速帮助诊断心肌梗塞
12月28日,《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则研究"Serial Changes in Highly Sensitive Troponin I Assay and Early Diagnosis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披露,对那些因为胸痛而被急诊部门收治的病人来说,用一种同代的或对肌钙蛋白I (肌肉组织中的一种蛋白)浓度高度敏感的检测方法可帮助排除心肌梗塞的诊断...
Eur.Heart.J:何奔等发现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新机制
近日,《欧洲心脏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何奔教授领衔的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发现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新机制。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临床心脏病学的重要问题,缺血的心肌在血管开放后导致了比血管闭塞时更严重的急性损伤,临床上会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肌坏死面积扩大,心脏破裂甚至死亡。
Lancet:世界首次利用干细胞治疗再生出健康心肌
来自Cedars-Sinai心脏研究所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给病人注入他们自己的心脏来源细胞有助于受损心脏再生出健康心肌。 心脏病发作会在心肌留下疤痕。对接受实验性干细胞治疗的病人而言,这种疤痕大小显著地减少,而且健康心肌发生相当大的增加。 在接受干细胞治疗一年后,接受细胞治疗的病人心脏中疤痕大小减少24%到12%不等(平均下降率约50%)。而没接受干细胞治疗的对照组病人心脏中疤痕大小没有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