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隐孢子虫IId家族从西亚扩散
记者从河南农业大学获悉,该校牧医工程学院张龙现教授带领的课题组根据十多年的研究数据,结合微小隐孢子虫IId亚型家族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特点,长期以国际合作的形式对人兽共患重要病原-微小隐孢子虫开展研究,发现我国人和动物感染的微小隐孢子虫均为IId亚型家族,发现微小隐孢子虫IId亚型家族为克隆性群体遗传结构并从西亚扩散至世界其他地理区域。
Virology:揭示噬菌体感染固氮细菌的分子机制
刊登在国际杂志Virology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揭示了入侵细菌的病毒的结构和DNA的破碎机制。
:胰腺癌微小胶囊给药技术问世
日本研究人员日前开发出针对胰腺癌的极微小胶囊给药新技术,动物实验已证明这项技术的有效性。 东京大学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利用高分子制造的极微小胶囊封闭化疗药物,注入移植了人体胰腺癌组织的小鼠体内,结果药物被顺利送达癌变部位,成功遏制了癌细胞增殖。 据介绍,肿瘤的毛细血管壁上有孔,微小胶囊随着血流进入血管后,可通过小孔漏到血管外,进入癌细胞释放药物,且胶囊几乎不会进入无关的脏器造成副作用。
Nat Rev Micro:T4噬菌体抵抗大肠杆菌毒素的分子机制
近日,国际著名评论杂志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在线刊登了一篇评论文章“Phage biology: T4 to TA, checkmate”,文章中,评论者针对近日的一项关于T4噬菌体的研究报告进行了相关精彩的评论。 噬菌体与其细菌猎物之间的进化相互作用可以被看做是一场“国际象棋比赛”,即每一方的进化都是为了抵消对手的最后一步。
Cancer Res:微小RNA通过内皮祖细胞调节血管生成
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EPCs)有助于小鼠和人肿瘤组织内血管生成现象依赖性生长。内皮祖细胞通过旁分泌促血管生成因子以及促进管腔直接进入发芽状态的新生血管来调节血管生成开关。 微小RNA(miRNA)是参与多种细胞生物学过程的关键调节因子包括血管生成。然而, miRNA 是否对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介导的血管生成有作用仍然不明。
PNAS:噬菌体溶解素PlyC可有效杀灭致病菌
近日,刊登在国际著名杂志PNAS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科学家们揭示了一种强大的抗菌杀伤型机器的结构以及操作流程,这种机器或可成为抗生素的替代品。来自澳洲莫纳斯大学的研究者揭示了噬菌体溶解素PlyC如何有效杀死细菌的详细过程。 噬菌体是一种特殊的感染并且使用特殊蛋白-溶解素来杀灭细菌的病毒,1919年研究者使用噬菌体作为抗感染的疗法,然而由于20世纪40年代抗生素的出现,噬菌体疗法就被无限期搁置了。
BMC Micro:绿脓杆菌通过AQ信号分子来调节菌体的形态变化
近日,国际微生物权威杂志BMC Microbiology在线刊登了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Quorum sensing modulates colony morphology through alkyl quinolones in Pseudomonas aeruginosa”,文章中...
Structure :噬菌体杀灭细菌的新机制
Image:Phage Copyright ©版权归生物谷所有,若未得到Bioon授权,请勿转载。 近日,来自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EPFL)的研究者发现了病毒可以用1纳米的针状结构来攻击细菌。一种φ92家族的噬菌体可以发挥其特殊的能力来攻击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噬菌体使用其似针状的接头刺入细菌的细胞膜,最终来引起细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