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线虫趋化性研究取得进展

在植物寄生线虫与植物早期互作过程中,线虫能够感应植物或者根际微生物释放的化学信号而寻找寄主,而根际土壤pH和无机盐对线虫的聚集性和对植物的趋化性影响鲜有报道。土壤环境因子对线虫的趋避作用机制研究不仅能为线虫寻找寄主提供理论依据,还有助于制定新的防治策略。近期,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田有害生物控制学科组研究员王从丽团队利用模拟土壤三维透明Plur

2020-09-06

研究发现代谢物PI(3,4,5)P3前体延缓线虫和小鼠衰老

 9月8日,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中科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研究员韩敬东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题为The precursor of PI(3,4,5)P3 alleviates aging by activating daf-18(Pten) and independent of

2020-09-11

三七主要皂苷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解析和源重建方面获进展

 三七(Panax notoginseng),作为五加科药用植物,是我国复方丹参滴丸、云南白药、血塞通和片仔癀等中药品种的主要原料。迄今为止,以三七总皂苷为原料的血塞通系列品种产值每年已超过100亿元。因三七属野外灭绝物种,目前主要通过人工种植满足入药需求,但人工种植过程中也遇到品种退化严重、生长环境要求苛刻、适生区狭窄(云南文山州为道地产区)、连

2020-07-07

研究揭示脊椎动物源多倍体亚基因组演化的动态历史

 多倍化现象在脊椎动物中极为罕见;多倍体脊椎动物在多倍化发生和其后的二倍化进程中可能经历基因组休克效应。但对于相关演化遗传机制是什么、机制是否相同等问题,存在不同假说和许多尚待澄清的问题(PNAS 2016及其他文献)。在张亚平院士领导下,云南大学省部共建云南省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罗静教授、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吕雪梅研究员、湖南师范大学

2020-06-24

研究阐明秀丽隐杆线虫产生稳健而灵活运动的神经环路机制和算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温泉教授研究组在eLife上在线发表题为Flexible motor sequence generation during stereotyped escape respons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结合实验和理论分析,揭示出秀丽隐杆线虫(简称线虫)在逃逸行为

2020-06-19

雅培前沿科技为心脏疾病患者带来全新治疗选择 经导管二瓣夹及可操控导引导管MitraClip®在中国获批上市

近日,医疗健康公司雅培宣布,其全球领先的微创经导管二尖瓣夹及可操控导引导管MitraClip?已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它是一款被NMP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欧盟批准用于治疗二尖瓣返流病变的经导管瓣膜治疗器械,适用于经皮方式降低二尖瓣原发性异常(退行性二尖瓣返流)导致的显着症状性二尖瓣返流(Mitral Regurgita

2020-06-23

Science子刊:揭示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存在HIV重新感染的脆弱窗口

2020年5月18日讯/生物谷BIOON/---为了治疗不同类型的血癌,一些HIV感染者需要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在这些移植过程中,这些患者的大部分免疫细胞会被消除。然后,来自健康供者的造血干细胞被用来替换患者受损的骨髓,恢复他们的免疫系统。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德国、法国、西班牙、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和荷兰的研究人员收集了16例患者在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

2020-05-18

研究以基因组为中心解析北美白垩纪晚期角龙化石中的新型微生物谱系

  古生物学研究曾频繁报道,中生代恐龙化石经过约2.5亿年~6500万年仍然出乎意料地保存着胶原蛋白、血管等内源性有机物。但考虑到蛋白质易于降解,且在逾百万年的时间里微生物很多已聚居于骨骼中的孔隙内,所以这些内源性的软组织是否可以残存在中生代化石骨骼中一直备受争议。研究人员对蛋白质不稳定性进行了广泛研究,但恐龙化石骨骼中微生物群的基因组多

2020-05-16

研究发现线虫个体间辐射旁效应诱导的新模式

 辐射旁效应是指受到直接辐照的细胞产生损伤信号诱导未辐照邻近细胞辐射反应的现象。辐射旁效应现象不仅局限于生物个体内部,也可以个体间通讯的方式在群体层面进行诱导。然而,以往的动物实验都是基于液体培养体系,辐射诱导的个体间通讯也被认为是水溶性信号分子介导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挥发性信号分子在这个过程中的可能角色。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

2019-12-06

Sci Adv:线虫神经系统调控皮肤抗菌免疫反应

2019年11月23日 讯 /生物谷BIOON/ --最近,华盛顿州立大学埃尔森·弗洛伊德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秀丽隐杆线虫,首次发现神经系统响应细菌感染从而调控蠕虫的表皮(一种类似于皮肤的外部屏障)抗感染功能的内在机制。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Science Advance》杂志上。 秀丽隐杆线虫通常在生物学研究中用作模型生物,其结构相对简单,同时仍与包括人类在内的更复杂的哺乳动物具有

2019-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