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感如何产生?又该如何应对?
提到恐惧,可能很多人都经历过,比如社交恐惧症、一些恐惧害怕的记忆等等,那么恐惧感到底从何而来,又该如何克服恐惧症呢?看看下面的研究或许能够帮到你!【1】恐惧不可怕,抹除就好DOI:10.1016/j.neuron.2017.08.004加利福利亚大学的研究者发现了一种新方法——减弱参与恐惧记忆的形成的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来选择性地清除一些特殊的恐惧记忆,这项研究发表在《Neuron》杂志上。我们所看到
孤独感会严重影响机体身心健康 甚至会“杀”了我们!
2017年11月20日 讯 /生物谷BIOON/ --在北美文化中,独立被认为是一种力量的象征,而在社会中,我们更加重视一个人的成就,同时颂扬其自力更生的能力。我(笔者)是一位从事老龄化和退休研究的专家,我常常会通过举办一些研讨会的形式来帮助员工从工作状态过渡到退休,但我通常也想知道,我们独立生活的态度是否会让我们走上一条孤独和孤立的道路。以下就是一些最近的统计数据:1)40%的美国人在任何时间都
研究表明,有特殊意义的地点比信物更容易使人幸福
2017年10月17日/生物谷BIOON/--近日,一个来自萨里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当人们想到或到访某个对他们具有特殊意义的地点时会感到幸福。他们还发现,这种感受比那些由各种信物比如婚戒、结婚照片等引起的幸福感更为强烈。如果爱一个人,与其给ta买昂贵的礼物,不如带ta去旅行吧!大多数人都知道,到访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地点会激发情感。但是产生这些感受的时候大脑中发生了什么呢?研究者们试图通过一个三期试验
研究显示超过55%携带易感基因癌症患者可能被漏检
近日,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研究中心(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简称MSK)的研究人员在《JAMA》杂志上刊登了重磅研究成果。他们采用独特的肿瘤检测技术MSK-IMPACT,对1040名晚期癌症患者的410个癌症相关基因进行了测序,还对包括ACMG标准和指南所推荐的癌症易感基因在内的76个癌症相关基因突变进行了胚系分析。研究的结果颇令人震
Sci Rep:遇到“障眼法”时,究竟“眼见为实”,还是相信“第六感”?
2017年8月4日 讯 /生物谷BIOON/ --技巧与幻像通常都是魔术师的伎俩,但如今也能够帮助科学家们揭示大脑的工作。例如,你可以找一张镜面的桌子,将左手放在桌子的反射面上,右手放在镜子的背后,相隔6英寸左右。这时虽然你看不到镜子那一面的右手,但镜像反射会导致你感觉看到了两只手。左手移动的时候会感觉好像右手也在跟着移动,但事实上右手却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这种经典的“镜像”幻觉曾经被应用于一系列的
心理因素决定人生最终的幸福?
2017年7月9日 讯 /生物谷BIOON/ --最近来自TUM的研究者们做出的一项研究结果揭示,人生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心的想法。生理的伤害起到的作用则相对小一些。相关结果发表在最近的《BMC Geriatrics》杂志上。"衰老并不一旦会伴随心态的下降以及生活质量的降低",Karl-Heinz Ladwig教授说道:"心理因素,例如焦虑、抑郁等等,会影响主观的生活质量。对于女性来说,是否有
Nat Genet:全基因组关联性研究阐明诱发肺癌的新型易感位点
2017年6月15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Genetic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多伦多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大型的全基因组关联性研究,他们利用多个癌症研究机构所开发的基因分型平台鉴别出了肺癌的新型易感性位点。图片摘自:CC0 Public Domain尽管吸烟是引发肺癌的主要风险因子,但过去研究结果表明,肺癌的遗传性或许占到了18%;当然此前的
研究指出“幸福肥”确有其事
谈恋爱对不少人来说是件非常值得开心的事,可以腻在一起、吃东西也一起、出去玩也一起,什么都可以一起,但常常也不知不觉一起变胖了!据台媒报道,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 (NCBI) 研究证明“幸福肥”不是变胖的借口,而是确有其事。根据《ETNEWS 新闻云》报导,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 (NCBI) 最新研究指出,一段相爱关系期间,两人很爱着彼此、满意自己的另一半,就更容易一起变胖。研究机构找来 1
夫妻按摩可使幸福感倍增,压力骤减
做一次按摩有助于改善身心健康,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然而,根据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显示,给你的伴侣来一次按摩或许也是非常有益的。来自英国诺森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那些完成三周按摩课程的夫妇得出以上结论。首席研究员 Sayuri Naruse 和她的同事 Mark Moss 博士发现,按摩课程带来了显着效益;不论是按摩者还是接受按摩者,每一对伴侣都感到压力得以减轻,幸福感倍增。研究人员在英国举行的英
心理所合作发现首个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执行抑制缺陷易感基因
近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晶研究组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王玉凤研究组、北京大学刘东研究组合作,在中国汉族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患者中开展了国际首个ADHD执行抑制功能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并发现了新的与ADHD执行抑制相关的易感基因。ADHD是儿童/青少年期常见的行为障碍,患病率在5%左右,其主要表现为与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