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侯炜等发现抗艾滋病毒感染新细胞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侯炜教授和武汉大学动物实验中心科研人员合作的一项科研成果发表在8月份美国著名国际学术刊物《淋巴细胞生物学》杂志上。这项研究发现,一种名为“表达CD56分子的T淋巴细胞”具有抗艾滋病毒感染的作用。 据侯炜教授介绍,这种名为“表达CD56分子的T淋巴细胞”是一类“桥梁细胞”,既具有自然杀伤功能,又能起到自我保护作用。
Science:人巨细胞病毒病毒基因组测序
2012年11月23日 讯 /生物谷BIOON/ --人巨细胞病毒是一种很常见的疱疹病毒,感染约50-100%的成人,但通常没有不良影响,并且它可以保持潜伏多年。人巨细胞病毒感染是比较常见的,发展中国家感染人数比发达国家人数多。 该病毒可导致出新生儿生缺陷和免疫系统受损,可能会导致致命疾病。该病毒也与癌症发展有关联。这项新的研究分析了病毒的蛋白质组,并描述了所有表达的蛋白质。
JBC:新研究揭示艾滋病毒感染辅助性T细胞机制
2012年9月27日 电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发表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杂志上的研究揭示了艾滋病毒是如何感染帮助人体免疫系统进行抗感染的辅助性T细胞。该研究由Mason国家生物防御和感染性疾病中心教授Yuntao Wu领导完成。 HIV病毒劫持辅助性T细胞,当辅助性T细胞数量直线下降时,身体容易患病。
J Exp Med:Tfh细胞为HIV病毒在人体内的主要储存库
12月17日在线发表在实验医学杂志(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特定的CD4T细胞群是HIV患者体内HIV病毒的主要储存库,也是HIV复制和产生的主要位点。该试验由洛桑大学医院,瑞士疫苗研究所免疫和变态反应部门的Giuseppe Pantaleo教授及Matthieu Perreau博士带领完成。
Nat.Immu:STING调节病毒衣壳与宿主细胞的膜融合
病毒的外壳与宿主的细胞膜融合是病毒感染细胞的第一步。那机体的免疫系统又是如何检测到发生了膜融合呢?最近《自然-免疫》上发表的文章给出了一些线索。 研究人员发现,无论是体内实验还是体外实验,当细胞暴露在病毒状粒子或人工合成的脂质体以及一些其它刺激的条件下时,也能够产生免疫应答,这种应答虽然不能触发传统的病原体识别途径,但能导致膜融合。
Theraclone Sciences启动TCN-202治疗人巨细胞病毒感染I期临床试验
6月14日,致力于治疗性抗体研发的Theraclone Sciences公司宣布,启动在健康成年志愿者的I期临床试验,以评价静脉注射药物TCN-202的安全性。 TCN-202是保护性全人单克隆抗体,用于治疗人巨细胞病毒(CMV)感染。
Sci Transl Med:呼肠孤病毒可“搭便车”进入患处杀灭癌细胞
近日,来自英国利兹大学和伦敦癌症研究所的研究者通过研究揭示了“搭便车”病毒(hitch-hiking virus)是如何受到血液中抗体的保护以及中和抗癌特性的。这项研究建议,病毒疗法应该在门诊病人中进行,就像标准的化学疗法因子一样,使得在治疗癌症上具有潜在的效用。 呼肠孤病毒可以对疾病实施两次攻击,因此成为治疗癌症的一种有效疗法。
Nature:内源逆转录病毒调控胚胎干细胞发育潜能
6月13日,Nature杂志在线报道了胚胎干细胞发育潜能性研究的重要进展。(ES)来源于囊胚阶段的胚胎,被认为功能上等同于内细胞团。而内细胞团不能形成全部的胚胎外组织。 本研究发现,在小鼠ES和诱导多能干细胞(iPS)中有一群稀有而短暂存在的细胞高水平表达那些发现于2细胞期(2C)全能性囊胚的转录物。
Nat Med:患者自身免疫细胞减弱病毒治疗脑肿瘤效果
2012年11月23日 讯 /生物谷BIOON/ --现在,医生们通常使用能杀死癌细胞的病毒治疗某些致命的,快速增长的脑肿瘤患者。临床试验表明,这些治疗类病毒是安全的,但效果却低于预期。 近日,俄亥俄州立大学综合癌症中心研究人员一项新的研究表明,上述原因部分是由于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能迅速消除抗癌病毒。
PLoS ONE:发现丙型肝炎病毒诱导胰岛β细胞死亡的新机制
近日,来自南京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丙型肝炎病毒(HCV)诱导了胰岛β细胞通过Caspase 3依赖的信号通路以一种新的凋亡类似的方式死亡。相关研究成果于6月4日在线发表在PLoS ONE上。 流行病学研究已经发现,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与2型糖尿病的发展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