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自然·生物技术》:9分钟区分癌组织与正常组织的AI工具诞生了!

结果显示,iSTAR不仅准确性更高,而且速度更快。使用乳腺癌数据集进行分析时,XFuse需要1969分钟,而iSTAR仅需9分钟,比XFuse快了213倍。

2024-02-12

Science:工业化社会或会让人类失去健康的肠道微生物

人群抽样结果表明,在人类狩猎采集社会和农村人类社会中,瘤胃球菌属确实是人类肠道微生物组的强大组成部分,但在工业化社会的人类样本中,瘤胃球菌属很少或者会发生缺失。

2024-03-21

迎难而上攻克底层技术,上海研发全新一代生物可吸收支架破解“高血栓”全球医学难题

微创®历经十五年磨砺攻克多项底层技术,成功破解长期困扰可吸收心脏支架领域的“高血栓率”难题。

2024-07-01

青蒿素衍生物「青蒿烯」成为乳腺癌治疗的“秘密武器”!最新研究借助类器官技术,靶向FDFT1,为乳腺癌治疗点亮新希望

研究发现青蒿烯(ATT)与乳腺癌细胞中的FDFT1相互作用,通过调节TNFR1/NF-κB/NEDD4途径诱导细胞凋亡,并抑制乳腺癌患者来源类器官(PDOs)生长。

2024-11-05

用于原代生物样品研究的生物正交光催化邻近标记技术CAT-S取得进展

该工作对生物正交光催化标记化学进一步发展,实现了其在动物组织和临床来源的原代细胞的应用,并进行了原位线粒体蛋白质组解析。

2024-04-21

​Nature子刊:浙江大学孙会增/王永成团队开发微生物组单细胞转录组学技术,揭示奶牛瘤胃微生物活性功能类群

该研究利用MscT技术,通过基于BGMGM的泛基因组功能基因比对策略,揭示了瘤胃微生物生态系统原位活性代谢功能类群。

2024-06-16

Cell重磅:复旦团队利用AI技术,从全球微生物中一性发现近百万种候选抗生素

这项研究证明了人工智能方法从全球微生物组中鉴定功能性抗菌肽的能力,为抗生素开发者提供了多种新线索,并标志着一个充满希望的抗生素发现新时代的开始。

2024-06-12

Nature Methods | 提高生物大分子成像分辨率:电喷雾技术在cryo-EM中的突破

该研究首次详细阐述了通过电喷雾辅助的低温电子显微镜(Electrospray-assisted cryo-electron microscopy)技术来优化蛋白质样本制备的过程。

2024-05-02

Nature子刊:呈源生物陈曦等开发高通量、个性化TCR发现技术,增强实体瘤细胞治疗潜力

研究团队利用该技术筛选了来自多个癌症患者的数千个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来源的TCR,并鉴定了数十个具有强大肿瘤反应性的CD4+和CD8+ T细胞来源的TCR,包括识别患者特异性新抗原的TCR。

2024-04-25

Sci Signal:科学家有望利用生物发光技术揭示特殊蛋白在机体免疫反应调节过程中的作用

本文研究不仅为揭示CXCL17在机体免疫防御机制中的关键角色提供重要的见解,而且还有望为开发治疗一系列人类疾病的新型疗法提供非常有希望的策略。

2024-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