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菌”幽门螺杆菌新“罪证”再曝光!竟能削弱肿瘤免疫治疗
幽门螺杆菌(H.pylori)存在于人体胃幽门部位,是最常见的细菌病原体之一,同时也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作为消化界的“网红细菌”,幽门螺旋菌可谓家喻户晓,2005年,发现它的两位医生马歇尔与沃伦摘取了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的桂冠,并将它讳莫如深的“行凶方式”昭示天下。此后的十多年间,经过无数次的调查取证,人们发现幽
Cancer Discov:红肉摄入或会促进结直肠癌患者机体发生DNA损伤相关的遗传突变
2021年6月26日 讯 /生物谷BIOON/ --如今研究人员发现多种风险因素与结直肠癌(CRC)发生有关,然而其在患者肿瘤发生中的直接诱变效应却并未阐明。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Cancer Discovery上题为“Discovery and features of an alkylating signature in colorectal cance
Gut:科学家揭开红肉伤血管的秘密
2021年5月31日 讯 /生物谷BIOON/ —氧化三甲胺(TMAO)又称三甲胺氧化物,是三甲胺形成的N-氧化物。在人体内,肠道菌群可以利用富含胆碱或三甲胺结构的物质,产生TMAO。有研究显示,血浆中高TMAO浓度与动脉粥样硬化喝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显示,在饮食方案相同的情况下,肠道微生物的不同所产生TMAO也不同。然而,在
真菌寄生雨生红球藻的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目前,雨生红球藻(Haematoccocus pluvialis)是被用来生产天然虾青素的重要藻种之一,但雨生红球藻在培养过程中易被一种病原真菌Paraphysoderma sedebokerensis寄生(图1A)。因缺少真菌感染藻细胞机理的研究,研发人员难以制定高效科学的真菌污染防治策略,需要耗费人力、物力以监控藻的培
大规模研究确定关键风险因素:红肉、饮酒和阿司匹林...
许多人总习惯把老龄化与健康状况恶化和患病风险增加联系起来。然而,当谈到癌症时,情况就不会如此简单了。就比如结直肠癌。结直肠癌(大肠癌,CRC)是对初始在结肠或直肠部位的组织发展形成的癌症统称。它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数据显示,结直肠癌是仅次于乳腺癌和肺癌的第三大常见癌症,患者占比
JNCI Cancer Spect:大量摄入红肉及教育水平较低或与早发性结直肠癌风险增加有关
2021年5月26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些年来在很多国家,早发性(50岁之前人群)结直肠癌(CRC)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因此,阐明传统的结直肠癌风险因素在早发性结直肠癌发生过程中扮演着的关键角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JNCI Cancer Spectrum上题为“Nongenetic Determinants of Risk
Cell子刊最新研究发现:食品中广泛使用的诱惑红和落日黄,会诱导和加速结肠炎发展!
炎症性肠病(IBD)是涉及到不同肠道的一种慢性炎症疾病,患者会出现长期的腹泻、腹痛,甚至血便,随着发病率的上升,已成为了我国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对该疾病病因的长期研究表明,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似乎都影响着IBD的发展。虽然白介素23(IL-23)已被明确可能是最有助于IBD发展的免疫因子之一,但导致疾病的环境因素仍让人难以捉摸。近日,来自美国纽约西奈山伊坎医
研究开发出基于“生物正交工程”的远红区膜电位探针
作为神经系统信息交流的“通货”,神经电活动是大脑处理复杂信息的物理基础。与膜片钳和微电极阵列记录等基于电极材料的传统电生理技术相比,荧光膜电位成像在时空分辨率、测量通量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其中,发射波长在远红区(640 nm以上)的荧光探针由于其红移的光谱具有更强组织穿透能力,而且可适于多通路成像观测,因而备受研究人员青睐。然而目前
CD30靶点面面观:ADC一炮而红 双抗尚无硕果 CART研发火热...
CD30是肿瘤坏死因子(TNF)受体超家族成员之一,可通过激活不同的信号通路促进细胞增殖或凋亡,于1982年在用于霍奇金淋巴瘤(HL)细胞系的单克隆抗体(mAb)中被发现,曾被认为是疾病治疗的理想靶点。2020年,注射用维布妥昔单抗(Adcetris)国内获批上市,CD30声名大噪。而近日,Adcetris获批用于治疗CD30阳性的既
“领雁金奖”获得者章张:建立生物大数据中心
2018年7月,炎夏初至,蝉鸣骤起,牛广艺完成了她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杂志的投稿。同年,牛广艺所在的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共在该杂志发表7篇重要研究成果,在这张优异的成绩单中,有4篇是在牛广艺师从的章张老师带领下完成的。章张,曾在美国耶鲁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在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担任研究科学家,是首位入选国际生物审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