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Sci Rep:新型人工智能技术或有望实时检测患者机体中的癌变组织

2021年6月3日 讯 /生物谷BIOON/ --将吲哚菁绿(ICG,indocyanine green)与近红外内窥镜技术(near-infrared endoscopy)技术相结合能够增强手术中组织微灌注的实时评估能力,同时还能动态揭示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的区别,尤其是通过视频软件荧光分析的技术。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Scientific Reports

2021-06-02

Nucleic Acids Research:Argonaute-PCR耦联实现低丰度突变基因的超高灵敏度检测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冯雁团队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发表题为“Argonaute integrated single-tube PCR system enables supersensitive detection of rare mutations”的文章。该工作揭示了

2021-05-07

PNAS:“实时”转录组学揭示果蝇接种肿瘤细胞后的免疫防御机制

此前研究发现,通过将致癌的RasV12细胞注射到成年雄性果蝇中,会在经过几天的滞后期后大量繁殖,并导致2至3周后果蝇死亡。针对这一现象,来自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的Jules A. Hoffmann团队等人对细胞注射期间的转录组特征进行了研究。相关结果发表在最近的《PNAS》杂志上。

2021-04-07

研究开发新型荧光探针 实现在体5-羟色胺动态变化的精确检测

  5-羟色胺(5-HT)又称血清素(serotonin),是一种重要的单胺类神经递质,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组织。中枢神经系统的5-HT参与了进食、睡眠、学习记忆、情绪、社交等多种行为的调节,而外周的5-HT则对胃肠蠕动、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等生理过程的调控至关重要。5-HT系统的失调与抑郁症(depression)、创伤后应激障

2021-04-07

研究人员开发出智能自组装小分子探针用于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

目前,纳米医药面临临床转化困难的挑战。传统纳米材料虽具有高渗透长滞留效应(EPR效应)、长血浆半衰期、缓控释和智能响应等小分子药物难以比拟的优势,但受制于化学结构不确定、配方复杂、代谢相对困难、生产质控成本高和毒理、药代难以定量测定等缺点,极少能够实现临床转化。因此,设计出同时具备明确化学结构、EPR效应、长血浆半衰期和智能响应等特点的新型药物显得尤为重要。

2021-03-21

研究首次采用猕猴桃合成荧光纳米材料检测金属离子

近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果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团队获悉,该团队利用生物质碳源合成多功能纳米材料用于金属离子的检测取得一定成效。铁离子作为生物系统中最重要的金属离子之一,在氧吸收、氧代谢和电子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体内铁离子的含量异常可引发多种生物紊乱。此外,研究发现水和土壤中的铁离子会和有机磷农药(草甘膦)结合成长期稳定存在的污染化合物,所以开发铁

2021-02-15

PNAS:研究揭示神经元激活实时图像

根据最近的一项研究,一种新型的分子电压传感器使观察工作中的神经细胞成为可能。波恩大学和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现在已经成功地对其进行了重大改进。它允许以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观察活神经细胞中电信号的传播,从而能够调查以前无法进行研究的全新问题。该研究现已发表在《 PNAS》杂志上。

2021-02-03

NeuroImage :新技术有助于实时观测大脑神经活动状态

近日,来自HSE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处理脑磁图(MEG)数据的新方法,该方法有助于找到更高精度的皮质激活区域。该方法可用于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以诊断广泛的神经系统疾病并为患者进行脑部手术做好准备。描述该算法的论文发表在《NeuroImage》杂志上。

2021-02-07

基于稀土纳米荧光探针实现唾液肿瘤标志物即时检测

  早期准确、灵敏地检测肿瘤标志物对于降低其死亡率十分重要。人体唾液中含有几十种生物标志物,包括蛋白质、核酸、电解质和激素等,可提供有关口腔和全身健康状况的重要信息,因此唾液检测在癌症早期诊断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唾液检测的显着优势在于安全无创地收集唾液,减少医护人员和其他患者之间交叉感染,因此较适用于现场即时检测(POCT)。然而,由于

2021-01-14

Nat Methods:科学家开发出了一种新方法 或能使便携式PCR测序仪达到近乎完美的准确性

2021年1月18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Method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一种简单的方法,能够消除广泛使用的便携式DNA测序仪所产生的几乎所有测序错误,从而就能帮助在实验室外工作的科学家们更加有效地研究并追踪SARS-CoV-2等病原微生物。使用特殊的分子标记,研

2021-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