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调控外来植物入侵研究取得进展
外来植物成功入侵机理研究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天敌逃逸假说认为,入侵植物在引入地会逃逸掉大量专食天敌,因此入侵植物将用于防御资源投资到生长,进而生长更快、更具竞争力。尽管该假说合理解释了外来入侵植物为何具有更强的生长优势这一科学问题,但对其背后的生理生态学机制仍缺乏深入探讨。植物体内诸多激素能够调控自身的生长发育以及对天敌的防御。其
开环甾体天然产物Pinnigorgiols的合成研究获进展
开环甾体是指甾体的6/6/6/5-四环母核骨架上发生碳-碳键断裂形成的高度氧化产物,其不仅在氧化态上具有丰富的变化,而且可通过进一步的骨架重排形成更复杂的甾体天然产物。2016年,台湾中山大学的Ping-Jyun Sung等学者从台湾柳珊瑚Pinnigorgia sp.中分离得到9,11-开环甾体pinnigorgiols B和E,并通过光谱实验
研究揭示植物抗病-生长杂种优势平衡调控的分子机制
杂种优势(Heterosis)是指杂交子一代(杂交F1)在许多性状上优于双亲的现象,其在动植物良种培育和农作物增产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课题组前期的研究首次在植物中发现特定的拟南芥杂交F1具有显着的抗病杂种优势,并在分子水平上构建了以水杨酸合成通路为中心的抗病杂种优势调控网络(Yang et al., 2015, Nat. Commu
研究揭示非洲猪瘟病毒抑制宿主天然免疫的分子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口蹄疫与新发病创新团队首次发现非洲猪瘟病毒蛋白MGF-505-7R负调控天然免疫cGAS-STING信号通路,揭示了病毒调控宿主天然免疫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免疫学杂志(Journal of Immunology)》上。据李丹博士介绍,非洲猪瘟病毒MGF-505-7R蛋白能够抑制cGAS-S
“植物保护与分子设计育种科技创新论坛”成功召开
由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闽台作物有害生物生态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举办,福建农林大学植物免疫研究中心承办的“植物保护与分子设计育种科技创新论坛”,在福州成功召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杨维才研究员、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傅向东研究员,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所长助理、植物病虫害生
磷酸肌醇和生长素介导的植物发育研究取得进展
磷酸肌醇是真核生物生长发育中重要的信号分子,其动态分布和稳态受到严格的调控。磷酸肌醇磷酸酶具有SAC结构域和两个跨膜结构域,能够去磷酸化磷脂酰肌醇-4-磷酸(PtdIns4P)和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PtdIns(4,5)P2]。PtdIns4P和PtdIns(4,5)P2在酵母和动物中功能保守,且是生长
研究研制出非天然辅酶的合成酶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质高效转化研究组研究员赵宗保团队在非天然辅酶研究领域取得进展,研制出烟酰胺胞嘧啶二核苷酸(NCD)合成酶和NCD自给型微生物细胞,并成功用于构建高选择性物质代谢途径。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是细胞内不可或缺的辅酶,广泛参与代谢等过程,改变NAD水平导致的生物学效应难以预测。为突破
研究揭示调控植物种子贮藏蛋白积累的新机制
种子是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特有的繁殖体,直接关系到物种的种族延续,与人类的食物来源息息相关。种子含有丰富的贮藏物质,主要类型包含油脂、蛋白质和淀粉等。种子蛋白是人类食物中重要的蛋白质来源。在农业生产中,种子蛋白的含量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紧密关联,此外,种子蛋白的含量还关乎种子的质量和寿命。因此,深入挖掘影响种子蛋白含量的关键基因,能够增强
研究发现STING蛋白相分离调节天然免疫
立方膜结构(Cubic membranes)是哥伦比亚大学的Pappas和Brandt于1959年在变形虫细胞中最先观察到的由线粒体膜形成的三维周期性膜立方相结构。此后60多年有数百篇的文章报道类似的立方膜结构几乎存在于所有生命体的各种细胞中,并可以从任何一种细胞膜变化而来。如蓝藻类囊体膜、植物韧皮部立方膜。动物细胞中,立方膜经常出现
研究揭示植物区分共生与免疫信号的分子机制
PNA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王二涛课题组题为Discriminating symbiosis and immunity signals by receptor competition in ri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植物识别并区分共生真菌与病原真菌信号分子的机制,为全面理解植物与菌根真菌共生过程中的免疫抑制提供了新视角。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