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免疫机制研究获进展
植物时刻面临多种微生物的侵染威胁,在与微生物长期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多层次的防御机制。一些病原微生物通过多种策略克服植物多层次的免疫机制,引发病害。农作物病虫害导致的全球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损失较大,威胁粮食安全。为减少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化学农药的施用给环境带来负担,威胁人类健康。深入理解植物免疫机制是发展绿色、高效农作物病害防控技术的重要基础。9月8日,美国科学
研究解析核心十字花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
十字花科(Brassicaceae或Cruciferae)植物约有351属3977种,是一个全球分布的自然类群,包括常见绿叶类蔬菜、油料作物油菜、园艺观赏植物香雪球等。该科有模式植物拟南芥,也是被子植物全基因组序列数据发表最多的科之一,为研究全基因组加倍、环境适应机制、基因功能进化等重要生物学问题提供了机会。十字花科的分类学研究历史悠久,近年来的分子系统学研
法医植物学家探讨利用植物寻找人类遗骸
由于需要艰苦的徒步搜寻或对密林下方进行空中搜索,搜寻遗体的速度往往会减慢。9月3日发表在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旗下期刊《植物科学趋势》(Trends in Plant Science)上的一篇科学与社会文章中,作者讨论了如何利用覆盖遗体上的树木帮助人们完成搜寻任务,即通过探测植物的化学变化作为附近存在人类遗骸的信号。虽然人类遗体分解对植物
研究发现调控植物器官塑形的生物力学机制
扁平化是叶片等植物器官最为常见的形状之一。另一种常见的器官形状是辐射对称,如根、茎。不同的器官形状如何产生是一个基本的发育生物学问题。多年来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了众多能够影响植物器官形态的基因,但是这些基因怎样介导器官三维形态的变化(又称塑形)尚有待解析。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焦雨铃研究组长期致力于植物器官塑形的研究。近年
湿地植物根际铁碳关系研究取得进展
目前,铁碳关系是湿地生物地球化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铁(Fe)氧化物对有机碳(OC)的双重作用,既可以通过吸附或共沉淀的方式保护有机碳避免受到微生物的分解,又可通过铁还原菌(FeRB)介导的异化还原铁过程导致铁结合态有机碳(OC-Fe)的释放。但目前铁碳关系的研究集中在大尺度上,鲜有研究考虑到植物根际微域的铁碳关系。根际铁碳关系的研究可明晰铁-碳-微生物
Stem Cells:我国科学家揭示经过基因改造的人多能干细胞可躲避免疫系统识别,从而为产生通用的'现成'细胞移植物奠定基础
2020年9月23日讯/生物谷BIOON/---人类多能干细胞(hPSC)在再生医学领域很有前途,这是因为它们可以产生身体内的所有其他类型的细胞,而且它们有能力无限增殖。然而,它们的潜力受到身体排斥任何“异体”细胞或组织的倾向的阻碍,这种排斥意味着细胞来自捐赠者而不是患者。这种排斥是由于身体的免疫系统将细胞贴上“外来入侵者”的标签,并启动一系列策略来抵御它认
Nat Commun:研究揭示天然T细胞的亚型与分化途径
免疫系统内部存在记忆细胞,这些细胞可以记住先前遇到的病原体,并在再次接触它们时发生快速而强烈的反应。在最近一项研究中,来自韩国的研究人员发现了免疫细胞的发育过程,该过程使这些记忆细胞提前形成,而不必遇到病原体。了解这些细胞的发育过程,有望克服免疫失调引起的各种传染病或恶性肿瘤。
全球红豆杉属植物物种分化与时空演化历史研究取得新进展
红豆杉属(Taxus L.)隶属于红豆杉科,因其树皮和枝叶中含有可治疗癌症的紫杉醇及其衍生物而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在过去30年间,由于过度开发利用,欧亚大陆该属植物的野生资源急剧下降,部分地区的种群甚至已经绝灭。我国将该属的全部物种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部分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以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乙酰化修饰对天然免疫调节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天然免疫应答是机体应对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在杀伤病原微生物、清除感染细胞和维持体内稳态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蛋白质翻译后修饰(protein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PTMs)广泛参与调控各种通路中信号分子的激活。非组蛋白乙酰化修饰(non-histone acetylation)对调控蛋白稳定性、
JCI:外周组织宿主T细胞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存活并促进移植物抗宿主病
2020年8月31日讯/生物谷BIOON/---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将供者的健康造血干细胞注入受者体内,作为癌症潜在治疗方法的一部分。虽然这种疗法可以拯救生命,但是它的主要并发症是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产生,这会导致显著的发病率,并可能是致命的。在进行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之前,患者会接受调理方案(conditioning regimen),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