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研发出基于HIGS的双抗大豆新种质材料
近日,植保所作物线虫和细菌病害监测和防控创新团队应用寄主诱导基因沉默(HIGS)技术,研发出靶向大豆孢囊线虫几丁质合成酶基因( SCN-CHS )的转基因大豆遗传材料新种质,该种质材料对大豆孢囊线虫具有高度抗性,同时兼抗尖孢镰刀菌。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大豆遗传与分子改良学科组发现PG031基因具有改良大豆种皮吸水性的应用潜力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大豆遗传与分子改良学科组题为“A polygalacturonase gene PG031 regulates seed coat permeability with a pleiotropic effect on seed weight in soy
Plant Physiolgoy:大豆光周期现象分子调控机制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
大豆是典型的光周期敏感短日照作物,大豆生育期(开花期与成熟期)及株型都严格受光周期调控。短日照条件下,大豆的生育期短,植株矮小,长日条件下大豆的生育期延长,植株茎节增多,植株高大。大豆光周期敏感性使单个大豆品种适宜种植范围狭窄,造成了许多优良品种的推广范围小,有“宝”难用,影响了我国大豆的稳产与高产。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大豆分子设计育种课题组于
“防脱”要补充大豆饮食,一种益生菌或能逆转“秃头”
当前,脱发已成为很多人的“头等大事”。据《2020国民健康洞察报告》的数据显示,国民健康TOP10中,脱发问题占比27%。事实证明,脱发危机已经来临。我国目前有21.3%的男性和6%的女性患有脱发,这是大约2亿个受伤的灵魂。与父辈相比,如今年轻人脱发的平均年龄提前了15至20年。有观点认为,脱发与睡眠不规律,尤其是饮食习惯有关,该观点
Nature:科学家揭示线虫神经系统时序转换的调控机制
大多数动物中,神经系统在胚胎发育时期产生并组装成神经环路。在胚胎发育后期,对有丝分裂后神经系统时序转换的调控机制仍不清楚。近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团队在《Nature》发表了题为“Temporal transitions in the post-mitotic nervous system of Caenorhabdi
科学家有望利用线虫来嗅出人类胰腺癌!
2021年11月23日 讯 /生物谷BIOON/ --尽管早期检测和诊断对于改善胰腺癌患者的预后是不可或缺的,但这两者目前研究人员并没有实现;除了胰腺癌外,研究人员已经能利用动物或微生物(包括秀丽隐杆线虫)的气味测试对其它类型的癌症进行筛选。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Oncotarget上题为“Scent test using Caenorhabditis e
大豆油中除草剂残留预测模型应用:理化性质与加工因子相互关系研究
大豆榨油过程中危害物残留可能与蒸气压、水溶性、解离常数、辛醇-水分配系数及加工方式等因素有关,如何在分析过程中保留多因素特征同时降低数据维度,对明确加工因子研究非常必要。本团队利用非线性曲线拟合方程Y=aX2+bX+c,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β0+β1X+β2X+β3X结合主成分分析来研究加工因子与各变量之间关系,基于EFSA数据库中农
Cell:揭示线虫跨代记忆转移新机制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员Coleen Murphy及其研究团队发现,遇到铜绿假单胞菌的线虫可以帮助其同伴避免危险,并鉴定出这一机制的关键部分。
研究人员发表大豆功能基因组研究综述文章
大豆是重要的油料和饲料作物之一,随着世界人口增加,全球大豆的消费需求逐年攀升,进一步提高大豆育种效率是广大大豆学者、育种家攻关的重要目标。开展大豆功能基因组研究,阐明大豆种质资源演化规律,解析大豆重要农艺性状调控基因,可为大豆分子育种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田志喜团队、研究员任勃团队与
大豆基因组解析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冯献忠课题组等选择1份东北野生大豆、7份我国代表性栽培种,结合平均50×的三代测序和Hi-C测序,组装了高质量大豆参考基因组。组装的8个大豆基因组大小范围为986.1-1001.3Mb,Contig N50=1.4-6.1Mb,BUSCO完整性评估为96.7%-97.3%;结合同源注释、从头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