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Science:大肠杆菌毒性因子分泌调节机制

虽然大部分大肠杆菌都属于共生菌,但仍有一些还是有可能导致疾病的升,其中包括EPEC以及EHEC。它们均拥有一种叫做T3SS(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的系统,能够分泌毒性因子进入宿主细胞中引发免疫反应。

2017-02-17

我国学者对中国血流感染致病细菌携带耐多黏菌素基因mcr-1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取得重要成果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81101285)等资助下,浙江大学俞云松教授研究团队与其领导的全国临床和微生物协作网,通过对携带mcr-1基因的质粒生物信息学分析,明确了mcr-1基因的传播机制,临床资料显示mcr-1阳性菌株目前没有对感染病人的预后造成影响。

2017-02-24

ACS Cent Sci 大肠杆菌又立下新功劳:可用于检测内分泌干扰物

研究已经表明内分泌干扰物(EDCs)与肥胖、糖尿病及癌症等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但是研究人员发现包括杀虫剂、塑料及药物等的一系列产品中均含有EDCs。EDCs在低浓度时就有毒副作用,甚至有研究发现游泳池中毫克级别的EDCs都对身体有伤害。现在,研究人员在《ACS Central Science》上发表文章宣布他们可以使用工程化大肠杆菌快速检测出环境中极低浓度的EDCs。

2017-01-16

利用掺有糖的试纸条高效杀死饮用水中的大肠杆菌

不夸张地说,掺有糖的试纸条可能是迄今为止杀死污水中大肠杆菌的最甜溶液。加拿大约克大学研究员Sushanta Mitra教授说,这种“DipTreat”发现将是开发新一代廉价的给加拿大和全世界带来人类健康益处的便携式水处理设备的关键。

2016-11-16

探讨结直肠癌一站式分子检测应用——泛生子专场卫星会亮相第十三届全国大肠癌学术大会

2016年10月28日-30日,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的第十三届全国大肠癌学术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期间,泛生子于10月29日举办"结直肠癌精准筛查与分子诊疗"专场卫星会,携手大肠癌领域的专家共同探讨结直肠癌遗传筛查与精准医疗的最新进展、基因检测在结直肠癌预防与诊疗领域中的应用。

2016-10-31

重新设计大肠杆菌遗传密码获成功

重新设计细菌微生物基因组具有深远意义。美国哈佛医学院带领的一个研究团队在19日《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成功改变了大肠杆菌细胞内3.8%的碱基对,使之具有不同的功能。据科学美国人网站报道,研究人员用能产

2016-08-22

通过改造微生物的代谢,在重组大肠杆菌中生产重要工业产品,主要包括聚羟基脂肪酸、琥珀酸等有机酸。通过全调控实现微生物(主要是大肠杆菌和酵母)抗性的提高及表达代谢能力的提高。研究微生物代谢的机理。

1.通过代谢途径的建立和改造实现生物基化学品及生物可降解聚合物的合成。通过改造微生物的代谢,在重组大肠杆菌中生产重要工业产品,主要包括聚羟基脂肪酸、琥珀酸等有机酸。 2.通过改造微生物表达系统来生产糖基

2016-07-26

Small:研究人员通过改善生物传感器来检测大肠杆菌

近日,华盛顿州立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便携式生物传感器,这会更容易检测出有害细菌。该文发表在《Small》杂志上。

2016-06-20

PNAS:生长激素促进大肠肿瘤生长

由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能够与细胞表面的生长素受体结合,今儿引起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的分泌以及发挥其它的功能。而局部产生的生长素则主要表达于一些非垂体组织,比如大肠,前列腺以及乳腺等等,他们通过自分泌与旁分泌的形式发挥功能。除此之外,胞内的生长素分子也能够与胞内的生长素受体结合调节基因的表达。

2016-06-12

美国发现首例mcr-1多粘菌素耐药感染

我国将从6月1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药品价格专项检查工作,重点检查价格出现异常波动的原料药、药品品种。

2016-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