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企业反对歧视性文化批判的技巧
在保护本土企业并歧视外资企业(含同属中国的外地企业)的同时,中国也在努力吸引跨国公司并向其学习创新经验。本土企业一旦取得跨过公司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经验,上述不平等竞争就会出现。始终保持技术和管理创新的速度,成为外资企业坐稳江山的基础。具体举措是无论是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都区分出核心和非核心的,核心的形成封闭的模块加以强力保护,非核心的尽量开放以形成事实上的行业标准。
“我上头有人”或对外资企业很重要
在中国做生意十分困难,因为ZF有可能迅速改变政策,使得外资公司无计可施。因此,管理政策变化预期成为制胜法宝,拥有广泛的信息来源和专业化的政策情报分析能力才是关键。(BuGoo004 审校) >>延伸阅读:一位EMBA学员的中国之旅
“外资乳品”在中国的前景?净土难觅
以三鹿、蒙牛、伊利为代表的中国乳品行业由于一系列超越道德底线的丑闻这几年集中爆发,导致“中国乳品”已经失去国人信任。经济条件许可的家庭纷纷选择去港澳地区、甚至通过网络代购到国外去购买奶粉,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则选择购买豆浆机等小家电自己DIY替代品。
新增医疗器械产值2000亿元 外资或加码中国市场
有业内人士向表示,由工信部牵头,发改委、科技部等几大部委正联手研究制定加快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联手拟定“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整个专项扶持资金为15亿元,其中明确提出促进医疗器械领域新产品产业化和新技术应用,重点支持对象包括掌握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的医疗设备等。
日本积极吸引外企外资 医药市场或有望借机重振
今年3月,辉瑞子公司日本辉瑞(Pfizer Japan)宣布设立一个罕见疾病部门,意欲把日本辉瑞打造为全球领先的罕见疾病制药公司。2011年9月,总部位于深圳市盐田区的北京华大基因研究院(BGI)在神户成立日本华大基因公司,以增加合作伙伴,扩大与日企之间的联合研究。
外资医药企业着急抢市场 加速在中国本土化进程
跨国药企频频加速在华本土化的进程,而本土化的研发与制造均一致指向中国庞大的药品消费市场。羊城晚报记者近日获悉,默沙东公司投资额高达1.2亿美元的中国新厂正式投入运营;而在本月中旬,罗氏制药宣布与杭州歌礼生物合作,开发治疗丙肝的新药。这是罗氏首次与国内本土企业合作开发、生产新药。
外资药企中国行销术 七成销售费砸向学术推广
一款在国外销售平平的某药品,2012年其在中国的销售额却达到了十多亿元,占其全球总销量的四成左右。当国内药企仍围绕折扣率相互比拼时,跨国药业已经通过“特殊”的营销术巧妙地绑定了医生,使之成为产品宣讲者和鼓吹者,进而把产品嫁接进了诊疗指南,成为治疗参考答案。而这一切也源于医疗监管体系的不规范。
与外资巨头过招 小支架撬开医疗器械大市场
中国快速发展的医疗器械市场令外资巨头垂涎欲滴。近日,美国美敦力公司以逾8亿美元的高价收购江苏常州的一家骨科器械企业,引起各方关注。记者采访了解到,中国医疗器械公司正通过持续创新与外资巨头展开竞争,并在心血管支架等高端器械领域确立了自己的优势。 据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长樊瑜波介绍,目前我国医疗器械的市场规模约4000亿元,并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
外资药企加速进入国内市场 对国内药企利弊参半
近日,默克宣布与先声药业集团开展合作,双方将建立合资公司。根据双方合作协议,两家公司将在心血管疾病领域,将为合资公司提供双方的精选品牌与仿制药品组合,同时,双方还将积极合作,共同提高中国糖尿病患者对西格列汀的可及性。
医疗器械需求潜力巨大 外资提前布局
全国17.5万家医疗卫生机构拥有的医疗仪器和设备中,有15%左右是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产品,有60%是80年代中期以前的产品。这也就预示着它们需要更新换代,而在这个过程中,将会保证未来1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