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病学》:复旦中山医院等团队,发现增强肝癌免疫治疗效果的新方法!
本研究揭示了HCC中SLFN11参与巨噬细胞重编程以及肿瘤免疫逃逸的机制,证明了SLFN11作为ICIs治疗反应预测性生物标志物的应用价值,并且创新性地提出靶向CCL2/CCR2通路是HCC患者ICI
PNAS:复旦大学刘铁民/孔星星合作揭示骨骼肌PARP1通过AMPK调控线粒体稳态,延长寿命的新机制
人类衰老的生物学基础仍然是最大的未解科学问题之一。衰老是一个以细胞功能逐渐退化为标志的复杂过程,受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等影响。线粒体作为细胞的主要能量枢纽,是高度动态的细胞器,越来越多的证据
Sci Adv:复旦大学夏永姚、张凡团队合作开发自充电盐水电池用于治疗实体瘤!
来自中国复旦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有望开发出一种抵御人类癌症的新方法。文章中,研究人员报道了一种能消耗氧气的可植入自我充电的电池,其或许帮助锁定癌细胞并对其发挥杀灭作用。
Nature子刊:复旦大学余宏杰团队麻疹母传和疫苗诱导抗体动态变化领域取得新进展
表明,新生儿出生后体内麻疹母传抗体迅速衰减,不能保护其至目前我国免疫程序推荐的MCV1接种年龄。为减少婴幼儿麻疹易感人群,有必要考虑将常规MCV1接种年龄提前至8月龄之前
复旦大学研究者揭示了调节肿瘤微环境治疗乳腺癌新方法
在与癌症相关的妇女死亡中,乳腺癌是最常见的。一小部分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增强的恶性乳腺癌细胞被报道有助于治疗耐药、肿瘤复发和转移,被命名为乳腺癌干细胞
PNAS:复旦大学刘铁民/孔星星团队发现抑制PARP1延长寿命新机制
该研究指出,在年老果蝇中抑制PARP1,可延长寿命,并发现在骨骼肌中敲低PARP1可通过下调AMPK的多糖ADP-核糖基化修饰、增加AMPKα的活性,后者通过上调PGC-1α和PINK1的表达导致线粒
《细胞发现》:分析近10万个细胞,复旦附属中山医院团队发现了肝癌免疫逃逸新机制!
该研究通过对HCC单细胞水平转录组的研究,发现了一种与免疫抑制性微环境相关的癌相关成纤维细胞亚群,并确定了其介导肿瘤细胞免疫逃避的机制。同时,该研究还提出了一种可有效提高HCC免疫抑制剂疗效的辅助治疗
Cell Res | 复旦大学邵志敏/江一舟/王中华基于亚分型的平台指导预处理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的精准医疗
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一种异质性疾病,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之前的研究将TNBC分为四种亚型,并确定了治疗靶点。
Cell | 复旦大学樊少华等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揭示非洲人群的复杂演化历程与对环境的适应性进化
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相比于其它大陆,现代人类在非洲居住时间最长。并且在迁徙,融合和对环境适应性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超过3000个民族和2100种语言。目前非洲人群不仅具有世界上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表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