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沉积物有机污染修复中微生物功能基因相互作用研究取得进展

  微生物电化学技术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湖泊污染物修复工艺,因具有加快沉积物中毒性有机污染物去除,尤其对高分子量、强毒性、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的分解去除效果更显着的特点而受到重视。然而,目前其强化降解机理的认识尚不清楚。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和龙课题组的副研究员晏再生等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环境基因组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在微生物功能基因相互作用强化沉积物中苯并(a)芘的降解

2017-09-07

机体生物钟能够同微生物组相互作用来促进机体变胖

2017年9月13日 讯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c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UT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阐明了肠道菌群如何同机体生物钟相互作用来促进机体脂肪的堆积。在对小鼠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表示,相关研究或有望帮助开发抵御肥胖的新型疗法;研究者发现,肠道微生物组(肠道菌群)能够通过侵入肠道内

2017-09-12

Nature:利用CRISPR/Cas9揭示OCT4基因在人胚胎早期发育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图片来自Nature, doi:10.1038/nature24033。2017年9月23日/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英国和韩国的研究人员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CRISPR/Cas9揭示出一种关键的基因在人胚胎的最初几天发育中发挥的作用。这是基因组编辑技术首次被用来研究人胚胎中的基因功能,这可能有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早期发育的生物学特征。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9月20日在线发

2017-09-23

Cell:中美科学家开发出CAPTURE技术原位分析染色质相互作用

图片来自UT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2017年8月26日/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和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系统来鉴定和描述控制人基因组中的调节性DNA序列活性的分子组分。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7年8月24日的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In Situ Capture of C

2017-08-26

微生物所揭示结核分枝杆菌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

 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引起的结核病是一种古老的慢性传染病,并且至今仍是全球死亡人数最多的单一传染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2015年全球有1040万新发结核病患者,有180万人死于结核病。Mtb是一种胞内病原菌,可分泌多种效应蛋白至宿主细胞中,进而干扰细胞信号通路和生物学功能,最终促进病原菌在宿主细胞中的存活并导致宿主细

2017-08-17

Nature:鉴定出癌症免疫疗法发挥作用所必需的基因

图片来自Jonathan Bailey, National 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2017年8月9日/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乔治城大学医学院、纽约大学、纽约基因组中心、宾夕法尼亚大学、布罗德研究所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鉴定出癌症免疫疗法发挥作用所必需的基因,这解决了为何一些肿瘤不对免疫疗法作出反应,或

2017-08-09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提出预测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计算方法

  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能够从分子水平上揭示蛋白质的功能,帮助揭示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分化和凋亡等细胞活动的规律。在全基因组范围内识别蛋白质相互作用对是解释细胞调控机制的重要一步。随着蛋白质相互作用实验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获得大量的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甚至能够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对蛋白质相互作用进行分析。然而,由于实验技术的限制,很多高通量实验方法测得的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的错误率都比

2017-07-25

Nat Commun: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揭示HIV衣壳与它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图片来自Juan Perilla。2017年7月22日/生物谷BIOON/---在一台超级计算机上花了两年时间模拟HIV衣壳生命的1.2微秒。HIV衣壳由6400万个原子组成,是一种将HIV病毒运送到人细胞的细胞核中的蛋白笼状物。这种模拟为这种病毒如何检测它的环境和完成它的感染周期提供新的认识。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7月19日在线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

2017-07-22

Nature:首次发现T细胞通过突触相互作用将多巴胺转移到B细胞中

2017年7月15日/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南澳大学、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德国赫尔姆霍兹感染研究中心、美国基因泰克公司、英国牛津大学和意大利科学健康研究所(IRCCS)的研究人员在免疫系统中发现大脑样活动(brain-like activity),从而有望更好地治疗淋巴瘤、自身免疫疾病和免疫缺陷疾病。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7月12日在

2017-07-15

上海药物所发现 GPCR 与 GPCR 激酶相互作用新机制

上海药物所发现 GPCR 与 GPCR 激酶相互作用新机制GPCR(G 蛋白偶联受体)已经成为当前最成功的药物靶标之一,迄今已有 40% 左右的上市药物以 GPCR 为靶点,因此,在药物发现领域,对 GPCR 结构及其如何与下游信号通路相互作用的认识与理解越深入,则越有希望开发出更加高效低毒的药物。自 GPCR 与下游 G 蛋白和阻遏蛋白复合物晶体结构被成功解析以来,GPCR 信号转导领域另一个悬

2017-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