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脏脂肪过多虽是亚洲人代谢病的独立风险因素,但不足以解释亚洲不同人群之间的代谢病差异
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在马来人和印度人中远超华人,肥胖:49.9% vs 40.6% vs 14.2%,2型糖尿病:13.4% vs 17.3% vs 4.8%,发病率差异高达3-4倍。
最新Nat Med科学解读:我国50岁后的健康工作寿命期望值为6.87年,且具有明显个体差异
这项研究不仅填补了中国在健康工作寿命领域研究的空白,更为决策者提供了制定政策时不可或缺的科学参考。它提醒我们,在讨论延迟退休这一敏感议题时,必须考虑到个体差异,尤其是健康状况和工作环境的多样性。
npj Precis Onc:成功揭示胰腺癌细胞的差异或有望帮助开发更有效的癌症免疫疗法
来自休斯顿卫理公会医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胰腺癌细胞或许会因其在胰腺中的位置而存在不同,这或许就揭示了关于肿瘤的新信息,从而有望帮助开发出更好地胰腺癌靶向性疗法。
4篇Nature论文通过分析古人类基因组数据,追溯了人类疾病的遗传痕迹和地理起源
4篇论文表明,这个由5000个古人类基因组组成的大型数据集作为一种精确的工具,当与对当今人类 DNA 数据的分析以及其他几个研究领域的投入结合在一起时,能够提供对疾病的新见解。
Nature: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的研究人员揭示雄激素在性别差异塑造中的精密调控
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细胞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深入揭示了雄激素在塑造性别差异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端粒长短有染色体特异性,不同染色体间不仅差异极大,而且出生就定了
今天要介绍的研究来自端粒领域的大牛学者Carol Greider,这位牛逼的女科学家研究端粒已经有三十多年,端粒酶就是她的发现,这些工作为她带来了200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不到50岁就得奖了好
研究表明:肥胖率具有年龄差异性,控制新陈代谢和食欲的神经元形状会随年龄发生变化
在一般人群中,BMI的分布就像一个钟形曲线,最常见的是BMI在23.5到24.5之间。按照中国人的标准来看,有34.8%的人超重,14.1%的人肥胖。
机体慢性疼痛或许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
来自阿尔伯塔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雄性和雌性小鼠发展并缓解机体慢性疼痛方式的差异,相关研究结果指出了未来科学家们开发在人类中应用的靶向性疗法的潜在途径。
《自然》重磅 | 广州出生队列揭示宫内环境和遗传差异对子代健康影响
广州出生队列利用 4,053 名研究对象,采用跨代孟德尔随机化方法,创新性地建立传递和未传递等位基因的单体型遗传得分,清晰地剥离宫内环境和遗传对胎儿生长发育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