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发表了基于DNA步行器触发自组装DNA纳米花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高灵敏电化学检测的研究成果
近期,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周楠迪教授团队在金黄色葡萄球菌适配体生物传感器的构建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Self-Assembled DNA Nanoflowers Triggered by a DNA Walker for Highly Sensitive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 of Staphylococcus
Science子刊:心血管药物替格瑞洛和抗流感药物奥司他韦有望治疗葡萄球菌败血症
2021年3月29日讯/生物谷BIOON/---尽管在抗生素和医院重症监护方面不断改进,但是葡萄球菌败血症(staph sepsis)---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血液感染---仍然会导致20%至30%的患者感染出现严重疾病或死亡。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人员没有继续在这个问题上投入更多的抗生素,而是希望提高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这些研究人员在一项新的
三叶草生物与Dynavax宣布新冠候选疫苗全球II/III期临床试验“SPECTRA” 完成首批志愿者接种
专注于针对世界严重疾病研发创新型生物疗法和疫苗的全球临床阶段生物制药公司 — 三叶草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叶草生物”)和专注于开发和商业化新型疫苗的生物制药公司 — Dynavax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公司(以下简称“Dynavax”)宣布三叶草生物的新冠候选疫苗全球II/III期临床试验项目“SP
百合花促进Caco-2细胞葡萄糖吸收活性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百合科植物卷丹(Lilium lancifolium Thunb)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皂苷类、生物碱类、黄酮类、酚酸甘油脂类和多糖等,药理活性包括抗菌、降血脂、抗炎和抗氧化等。本课题组从卷丹花中分离得到化合物:山奈酚、咖啡酸和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文献调研发现:山柰酚、咖啡酸和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药理活性研究较多
植物叶际微生物溯源研究取得进展
植物叶际是人类居住星球上最重要的微生物储存库之一。植物叶际微生物是植物微生物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促进植物生长、保护植物不受外部病原菌侵害及参与植物碳氮循环中起重要作用。虽然叶际微生物的多样性及丰度远不及植物根际及土壤环境,但是定殖在植物叶际上的微生物量也较多。空气微生物被认为是叶际微生物的重要来源之一。在微生物到达叶际后,其可通过叶
J Extracell Vesicles:中英联手揭示胰腺β细胞衍生的外泌体miR-29s可增强肝脏葡萄糖输出
2021年1月27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中国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张辰宇(Chen-Yu Zhang)课题组和英国剑桥大学的Antonio Vidal-Puig课题组报道,胰腺β细胞通过外泌体分泌miR-29家族成员(miR-29s),以应对高水平的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这些β细胞衍生的外泌体miR-29s通
雅培辅理善瞬感宝APP在中国正式上市 引领葡萄糖监测进入移动互联新时代
2021年1月18日,全球领先的医疗健康公司雅培宣布,糖尿病领域又一葡萄糖监测前沿科技——辅理善瞬感宝APP(FreeStyle LibreLink App)在中国正式上市。其iOS版本已于1月15日上线,安卓版将于26日上线。这是一款在辅理善瞬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基础上创新研发的移动APP,让“手机测糖”这一轻松、自由、高效的糖尿病管理模式成为现实。瞬感
硫酸氨基葡萄糖泡腾片和硫酸氨基葡萄糖颗粒转换为非处方药
12月10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公告称,根据《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10号)的规定,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论证和审核,硫酸氨基葡萄糖泡腾片和硫酸氨基葡萄糖颗粒两个药品由处方药转换为非处方药。品种名单及其非处方药说明书范本一并发布。相关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在2021年8月31日前,依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有关规
三叶草生物发布“S-三聚体”新冠候选疫苗I期积极结果
I期临床研究数据表明,三叶草生物的“S-三聚体”重组亚单位新冠候选疫苗分别在与GSK预防疾病大流行的疫苗佐剂系统或Dynavax的CpG 1018加铝佐剂系统联合使用下,在150 名成年和老年受试者中诱导出强烈的中和免疫应答。三叶草生物的新冠候选疫苗被证实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在2-8摄氏度下具有长期稳定性,适合在全球范围内分发。由流行病预防
体外多酶体系催化合成氨基葡萄糖研究获进展
氨基葡萄糖(glucosamine,氨糖)是一种重要的功能性单糖,在食品等行业具有广泛用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运动人群的增加以及氨糖更广泛的应用开发,氨糖的需求量持续上升。传统生产氨糖的方法中,甲壳素水解法环境污染严重,易导致过敏反应;发酵法由于氨糖抑制菌株生长导致发酵产物为乙酰氨糖,需进一步酸解或酶解获得氨糖。因此,亟须开发绿色、高效、一步法氨糖生产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