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现肿瘤囊泡抗癌技术 盛齐安公司临床试验进行中
一种可能比Car-T技术应用范围更广的肿瘤生物免疫治疗方法,正在中国展开临床试验。日前,记者从中国疾病生物治疗大会上获悉,这项全球首创的技术被称为肿瘤囊泡生物免疫治疗技术,由湖北盛齐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而其可以应用于更广泛的肿瘤治疗领域,且具有低毒高效的特点,成为当日会议关注的一个焦点。
Current Biology:标定胞外囊泡相关基因
几十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认为,人体细胞释放的非常微小的囊泡往往并非很重要的东西,可能仅是一些生物碎屑或者无法消化的成分。但一项发表在《Current Biology》上的研究指出,在线虫中这些囊泡有着重要作用。
无出血溶栓新方法---载药微泡
靶向载药微泡(TT-MB), 由融合结构组成,包括尿激酶, 超声可视的增强回声微泡, 和特异性靶向血栓的活性血小板特异性单链抗体,这种载药微泡可以诊断和治疗血栓。这项发现在旧金山5月7号到9号举行的2015美国心脏协会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及血管生物学/外周血管疾病的科学分会上有所报道。
NCB:囊泡运输分子机制研究获重大进展
细胞生命活动依赖于胞内运输系统。细胞内的运输系统将大量需要运输的物质分拣、包装到膜状的囊泡结构中,利用动力蛋白(又称为分子马达molecular motor)水解ATP产生的能量驱动囊泡在微管或微丝细胞骨架充当的轨道上移动,高效精确地将各种货物定向运输到相应的亚细胞结构发挥生理功能。囊泡运输分为几个环节:货物识别、沿着微管轨道运输以及货物卸载。
Control Release:载紫杉醇的纳米脂质体-微泡复合物作为超声促发的药物载体
最新发布的2013年1月国际学术期刊《控释杂志》(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生物医学超声研究组的最新成果:载紫杉醇的纳米脂质体-微泡复合物作为超声促发的药物载体及其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ACS Nano:一种新颖的多任务模式可调式等离子体纳米泡
2012年12月4日讯 /生物谷BIOON/ --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找到了一种方法,在杀死病变细胞的同时,对同一样本中的其他细胞进行治疗。该过程利用了一种不触及邻近健康细胞的激光脉冲激活。
Development: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张宏研究组在细胞吞噬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12月3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张宏研究组以Residual body removal during spermatogenesis in C. elegans requires genes that mediate cell corpse clearance为题,在最新一期 Development 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文中报道了线虫精子发育过程中残余体的清除与线虫中凋亡细胞的清除有相似的分子机制。
Biomaterials:纳米泡加化疗等于靶向单个癌细胞
一项由美国NIH资助的研究指出,根据集光纳米粒可将激光能量转化为等离子纳米泡, 科学家们正在开发一种将药物载体和基因载体直接注入癌细胞的新方法。在耐药性癌细胞测试中,研究人员发现,纳米微泡递送化疗药物对癌细胞的致命性是传统药物治疗的30倍以上,而剂量则不到临床剂量的十分之一。三篇相关研究论文分别发表在三种期刊Biomaterials、Advanced Materials、PlosOne上。
Sci Transl Med:治疗手段迫使癌细胞自我吞噬
2013年9月14日讯 /生物谷BIOON/--当癌细胞不再自我降解的时候,癌症就产生了。瑞士伯尔尼科学家以皮肤癌为模型,发现了一个在癌细胞降解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蛋白质。通过治疗性的重新激活该降解过程,就能迫使癌细胞自我吞噬。 细胞能够降解破坏的分子也能够该通过自噬过程降解整个细胞器,降解的分子还能够当做原料产生新的分子或细胞器。该细胞自我消化过程称之为自噬,可以认为是一种细胞自我修复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