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造成的DNA损伤很难修复!
2018年7月19日讯 /生物谷BIOON /——来自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癌症科学家们发现我们DNA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阳光照射产生损伤后并不容易被修复还原。图片来源:Unsplash/Chris Slupski这项发现于近日发表在《Nature》上,将帮助研究人员明白突变为什么会富集在我们DNA中的某些部分。为了这项研究,Rebecca Poulos博士及其同事研究了超过1000个肿瘤样品中的DNA突变
抗癌纳米材料多级载药系统令药物定向进入肿瘤深层
浙江大学转化医学院的一间实验室里,科学家用近红外激光照射乳腺癌小鼠。3分钟后,等候在肿瘤部位的“药匣子”打开,抗肿瘤药物快速均匀地渗透到肿瘤深层组织。4小时后,肿瘤细胞陆续凋亡。这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转化医学研究院的周民团队构建出的一种“抗癌纳米材料多级载药系统”,可令肿瘤药物向肿瘤组织深层递送,明显抑制恶性肿瘤的转移。该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先进功
揭示Shieldin蛋白复合物在DNA修复中起关键性作用
2018年7月21日/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里程碑研究中,来自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英国伦敦癌症研究所、荷兰癌症研究院和瑞士伯尔尼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乳腺癌细胞和携带着BRCA1基因突变的小鼠。他们利用前沿的CRISPR/Cas9基因操纵技术寻找导致癌细胞对PARP抑制剂药物奥拉帕尼(olaparib)和talaoparib以及铂类化疗药物顺铂(cisplatin)产生耐药性的基因突变。图
Sci Rep:对药物重新定向使用或能有效抑制癌细胞的扩散
2018年7月12日 讯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杜兰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对药物重新定向(改变其用途)或许能帮助有效抑制癌细胞的扩散。当癌细胞扩散到机体其它部位时,其需要与其它细胞之间互相交流,而其所采用的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在外泌体中传递的化学信息,外泌体是一种能携带细胞间信息的特殊分子。图片来源:Tul
PTC蛋白质修复疗法Translarna治疗杜氏肌营养不良(DMD)II期临床成功
2018年7月10日/生物谷BIOON/--PTC Therapeutics公司近日公布了Translarna(ataluren)治疗2-5岁无义突变型杜氏肌营养不良(nmDMD)患者的II期临床研究Study 030的结果。数据显示,Translarna在这一患者群体中的安全性和药代动力学特征与该药在5岁以上儿童中的一致。重要的是,数据还显示,Translarna治疗的患者在第28周和第52周的
新CRISPR技术可修复精子缺陷,完美婴儿越来越近
7月5日消息,最新的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已经表明,有希望消除有缺陷的DNA并且取代胚胎中的那些缺陷DNA,而且修复后的DNA或许能够融入到部分细胞中。科学家们之前难以找到一种方式,在不杀死精子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基因编辑。但纽约维尔康奈尔医学院的科学家们已经攻克了这一难题,他们能够通过电脉冲打开精子的外壳进行基因编辑。这项新技术已经被誉为近数十年来最伟大的医学突破之一。一旦这项技术得到完善,那么任
Nature和Cell两篇论文揭示一种新的肠道损伤修复方式
2018年7月7日/生物谷BIOON/---在小鼠肠道中使用寄生蠕虫的实验令人吃惊地揭示出一种新的伤口修复形式,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科学家们开发出增强身体的伤口自然愈合能力的方法。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成体干细胞导致肠道和皮肤等组织中的伤口愈合,但是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当寄生蠕虫侵入小鼠肠壁时,肠道作出的反应是重新激活之前在胎儿组织中观察到的一种细胞类型生长。
Nat Struct & Mol Biol:科学家发现DNA修复蛋白的特殊开关
2018年7月7日 讯 /生物谷BIOON/ --DNA损伤是一种日常发生的现象,而人类细胞早已经学会如何应对这种状况了,日前,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梅奥诊所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阐明了一种DNA修复蛋白如何到达DNA的损伤位点,相关研究或能帮助研究人员开发出治疗卵巢癌的新型疗法。图片来源:Mayo Cl
新研究:基因疗法可修复脊髓损伤
脊髓就像是人体中的网线,一旦受损,受影响的肢体就会“网络不稳”,甚至“断网”,造成运动能力失调,乃至瘫痪等后果。每年,由于车祸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脊髓受损不计其数,而这些患者的人生也就此走上了艰难的道路。本周,发表在神经学期刊《Brain》上的一项研究,则让我们看到了修复脊髓受损的希望。来自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的科学家们表明,他们使用基因疗法,让脊髓受伤的小鼠恢复
俄科学家利用光遗传学修复盲眼神经元
视觉是通过位于眼睛视网膜上的特殊神经元对光线做出反应并向大脑发出信号而产生的。当神经元停止正常工作时,眼睛就会失明。俄新社近日发布消息称,俄罗斯科学家在实验室开发出一种能恢复视力的药物,可让因视网膜丧失光敏感性而致盲的患者重见光明。早在1999年,英国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及神经科学家(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弗朗西斯·克里克就曾提出将光敏蛋白嵌入神经元并实现光控的观点。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