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同济大学刘琦教授课题组在Cell旗下刊物《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发表论文系统探讨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预测的计算生物学问题

肿瘤免疫治疗被认为是近年来癌症治疗手段中最有希望的方法之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checkpoint blockade)通过解除肿瘤细胞对免疫细胞的抑制通路,激活免疫细胞消灭肿瘤。虽然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多类肿瘤治疗中表现出了令人振奋的临床效果,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会出现响应率低,个体化差异大等临床问题。如何基于特定的biomarkers以及计算模型,对于肿瘤患者进行有效的个体化的免疫检查

2017-10-30

美国院士合成生物学实验室落户深圳先进院

 9月27日,由国际合成生物学产业化先驱,美国工程院院士杰·基斯林(Jay D. Keasling)领衔的杰·基斯林实验室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成立。该实验室的成立,将促进中药资源的合成生物学创新开发与商业化。美国院士领衔 创新利用传统中药有效成分樊建平在致辞中表示,基斯林院士对于青蒿素的研发,变革了中药提取青蒿素的传统手段,是全球合成生物学产业化的最重要案例。此次基斯林实验室的

2017-09-28

中心法则六十年:克里克改变了现代生物学

1957年9月,英国科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做了一个演讲,他介绍了关于基因功能的关键思想,特别是他所说的中心法则。这些想法到如今,仍然诠释了我们如何理解生命科学。这篇文章探讨了他在这个有影响力的演讲中发展的概念,包括他的预测,我们将通过比基因较序列来研究进化,这是生命科学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2017年9月是生物学史上关于中心法则的讲座的第六十年。1957年9月19日,在

2017-10-05

科学家建立用于抗原表位精细作图的肽生物合成

 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徐万祥研究员和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谢毅课题组合作,在抗原表位作图和抗体识别精细表位鉴定的免疫学领域建立了肽生物合成法。附带详细操作程序的方法学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期刊。新改良法仍使用截短的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188)作为短肽的基因工程表达蛋白载体,但通过在pXXGST-1质粒的克隆区插入一病毒基因,既保留了原方法的主要特点,如相对

2017-10-09

与大咖面对面探讨微生物

“微生物组”(microbiome)是指存在于特定环境 (生态位,biotype)中所有微生物种类及其遗传信息和功能的集合,其不仅包括该环境中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还包括有微生物与该环境中其它物种及环境的相互作用。微生物作为地球上进化历史最长、生物量最大、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命形式,推动地球化学物质循环,影响人类健康乃至地球生态系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物种资源和基因资源。在自然条件下,各类微生物与其所

2017-10-10

洛克菲勒大学生物学家迈克尔-杨荣获诺贝尔奖

-凭借开创性的昼夜生理节律研究获奖纽约2017年10月4日电 /美通社/ -- 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基金会 (Nobel Foundation) 于10月2日宣布,洛克菲勒大学 (Rockefeller University) 生物学家迈克尔-杨 (Michael W. Young) 因为发现了昼夜生理节律的分子机理(控制着调节睡眠、饮食行为和新陈代谢的生物钟),而成为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

2017-10-10

结构生物学研究进展一览

2017年9月25日/生物谷BIOON/---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最近结构生物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喜欢。1. Nat Commun:科学家们成功解析出离子通道的结构与功能DOI: 10.1038/ncomms14512离子通道是一类调控钙、钠或钾离子在细胞膜两侧流动的蛋白。控制这些离子的流动对于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十分关键。负责编码离子通道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会影响很多疾病的发生,因

2017-09-25

(附生物医学TOP3大

北京大学是在各学科中夺冠最多的高校,共有12个学科名列榜首。清华大学紧随其后,在11个学科中摘得桂冠。中国人民大学有5个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也有优异表现,在4个学科中排名第一。全国有第一名学科的高校一共是42所。中国最好学科排名的指标体系由软科开发的学科发展水平动态监控系统内嵌的30余项测量指标所组成,这些指标全部都是高校学科建设部门日常管理中密切关注的关键指

2017-10-12

科学家利用生物合成技术获得强效抗结核抗生素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健康研究院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广东医科大学合作的研究论文,以Biosynthesis of ilamycins featuring unusual building blocks and engineered production of enhanced anti-tuberculosis age

2017-09-25

李海涛研究组近期在《自然化学生物学》和《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合作论文利用和开发微阵列互作技术促进表观遗传研究

发表在《自然化学生物学》上的题为《应用蛋白微阵列技术研发Spindlin1小分子抑制剂》(Developing spindlin1 small-molecule inhibitors by using protein microarrays)的论文,通过构建组蛋白阅读器结构域蛋白芯片,并结合基于结构的构效关系演化,开发出专门针对Spindlin1的活性小分子抑制剂,为今后模式结构域靶向的药物筛选与

2017-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