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BMC Biology:研究揭示棉花着丝粒进化与抗逆性状分化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分子遗传改良创新团队开展了棉花着丝粒的进化研究,开发出鉴定着丝粒的新方法,阐明了棉花着丝粒的快速进化机制,揭示了姊妹种抗逆性状分化的分子机制。该研究为植物的着丝粒进化研究提供了参考,为棉花的进化和抗逆遗传改良提供了资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BMC生物学(BMC Biology)》上。据团队首席李付广研究员介绍,着丝粒是连接一

2021-06-14

科学家合作揭示水牛白毛色性状形成分子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家畜研究所“畜禽牧草遗传资源联合实验室”联合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利用多种组学方法,研究揭示了水牛白毛色性状的致因突变和分子调控机制,为我国白水牛特色遗传资源保护利用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分子生物学与进化(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上。据韩建林教授介绍,白水牛皮

2020-12-25

JCEM: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肠道微生物组及其与代谢性状的关系

塔尔图大学的研究人员及其来自芬兰和西班牙的合作者研究了肠道微生物组与多囊卵巢综合征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研究表明,在生殖晚期,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女性肠道中微生物的显著变化与其代谢健康有关。

2020-12-10

鱼类复杂性状快速适应性进化遗传机制研究获进展

11月4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刘进贤课题组在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上,在线发表关于鱼类快速适应淡水生境的遗传学机制研究成果。该研究从基因组水平揭示鱼类快速适应淡水生境的遗传学基础,为生物复杂性状快速适应性进化的分子机制提供新认知,并对预测生物应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进化策略具有理论价值。环境变化背景下生物的适应性进

2020-11-11

Science:性别会影响体脂,癌症发生风险以及出生体重等性状

近日,西北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巴塞罗那基因组调控中心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性别对几乎每种类型的人体组织中的基因表达都具有很小但普遍的影响。

2020-09-12

科学家尝试利用DNA技术拼图复原死海古

 死海古卷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被发现在耶路撒冷以东死海附近的洞穴中。这些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籍如今已破损为2.5万多个碎片,部分小到被研究人员称为“经卷微尘”,因此复原残破不堪的死海古卷一直是考古学界难以破译的谜题之一。近日,以色列研究人员利用DNA技术分析这些印有古代经文的动物皮革,发现制作这些古代经卷的材料不仅有羊皮还有牛皮。以色列文物管理局

2020-07-02

非模式动物再生复杂性状遗传机制方面获进展

 动物的再生能力一直是一个令人着迷且非常复杂的生物学过程。许多动物的再生能力特别是高等动物受到极大的限制,然而,有趣的是,在自然界中一些动物依然保留强大的再生能力,例如某些脊椎动物(斑马鱼、蝾螈、壁虎等)可以治愈创伤、再生丢失的器官或者附肢(例如:心脏、尾巴、晶状体);某些无脊椎动物(例如:涡虫)甚至拥有更强的再生能力,可以从少量组织和细胞再生整个

2020-06-02

大豆重要农艺性状分子调控元件解析方面取得进展

 近10年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大豆功能基因组学学科组创制了容量为40万株系的大豆突变群体并建立了大豆饱和基因突变库和优良变异材料库,在突变体库中筛选和鉴定了调控大豆高产、优质、抗逆的重要基因20多个,为大豆新品种培育提供优异材料和目标基因。最近学科组通过对突变体分析研究,解析了调控大豆维生素B1合成、四吡咯代谢和表皮毛发育相关基因

2020-05-28

研究揭示树木遗传多样性对功能性状和群落生产力的影响

大部分关于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BEF)的研究表明物种多样性能够促进群落生产力,这是由于物种之间的功能差异带来的物种多样性效应的作用结果。而生物多样性是多尺度的,除物种多样性外,种内遗传多样性及其与物种多样性的潜在交互作用对BEF关系的影响还知之甚少,特别是关于种内基因型之间的功能差异和对生产力的潜在作用鲜有报道。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马克平研究组以全球最

2020-04-18

研究人员开发基于植物功能性状的物种筛选模型

如何有效地进行生态恢复是当前生态学的一个重点研究方向,也是我国生态领域的重大需求之一。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选取合适的恢复物种。传统研究中依靠人工经验和长时间的试种来完成此项工作,花费时间长,成功率低。基于具有相同恢复功能的物种在植物功能性状上存在一定相似性,科研人员开发了一个基于植物功能性状的物种筛选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植被恢复中。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

2020-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