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植物泽泻科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研究获进展
泽泻科(Alismataceae)为古老的单子叶水生植物类群,包含17个属约100个物种。该科植物在世界广泛分布,因其复杂的进化历史、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等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植物进化生物学家及生态学家的关注。然而,由于该科植物形态复杂多变以及先前研究所采用的分子标记和样本采集的局限性,该科属间及属内系统发育关系及其进化历史等未能得到
Science Advances:揭示基因组“无用”序列稳定染色质三维结构及细胞稳态机制
人类基因组中的非编码序列在多种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非编码RNA、启动子、增强子和转座子等。作为在基因组中占比约98%的非编码区域,仍有大量是功能未知的,这些曾被认为是基因组中“垃圾”的区域,已被逐渐证实存在重要功能。基因组的三维结构会影响基因的转录调控或其他细胞生命活动,然而,除了研究较多的增强子-启动子成环所形成的三
Nature Communications:揭示多能干细胞维持基因组稳态新机制
多能干细胞是个体发育的基础,也是再生医学的重要种子细胞之一。由于发育地位特殊,多能干细胞基因组具高度稳态(如小鼠胚胎干细胞的基因组变异率仅为胚胎成纤维细胞的1/100)。尽管多能干细胞较分化细胞具更强的基因组稳态维持能力,大量扩增培养、持续的DNA复制及特殊的细胞周期往往导致基因组变异,破坏其分化潜能,并产生致瘤风险,成为
古人类基因组学研究发展的综述文章发表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在Science特刊《人类基因组发布20周年》上,发表了题为Insights into human history from the first decade of ancient human genomics的综述文章,系统梳理了过去十余年来古人类基因组学研究的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通过获取的小的古DNA片段
Cell:揭示胰腺癌的独特蛋白基因组学特征有望开发出早期诊断和治疗这种癌症的新方法
在一项大型国际合作的研究中,来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多个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在研究胰腺癌的多个方面之后,确定了有希望的胰腺癌治疗和早期诊断的新靶标。他们的研究结果可能为患有这种致命疾病的患者带来希望。
Gastroenterology:研究通过单细胞基因组测序揭示肝细胞癌的双相拷贝数演化模型
胃肠病学领域学术期刊Gastroenterology以长文形式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肿瘤转化研究中心张宁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在题为“Single cell DNA sequencing reveals punctuated and gradual clonal evolution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的研究论文中,研究人
大戟属质体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研究中取得进展
大戟属(Euphorbia)隶属于大戟科,为植物界最大的属之一,包含约2000种,生境类型多样。大戟属的形态特征高度趋同(非同源相似),是系统分类研究最困难的类群之一。1753年植物学家林奈建立该属以来,大戟属的“拆分”或“合并”处于争论中。近些年,分子系统学研究支持“合并”,即广义的大戟属,包含四个亚属:乳浆大戟亚属(subg. Esula)、
Sci Adv:特殊蛋白编码基因MYO10或能驱动癌细胞的基因组不稳定性及炎症状态
来自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癌症研究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开了蛋白编码基因MYO10在肿瘤发生和免疫疗法反应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Oncogene:揭示胃肝样腺癌的基因组学特征和潜在治疗靶点
胃肝样腺癌(Hepatoid adenocarcinoma of the stomach, HAS)是临床上一种非常罕见,但恶性程度很高的胃部肿瘤。该肿瘤侵袭性极强,患者易出现肝脏和淋巴结的转移,患者预后极差。此肿瘤最早于1985年由日本学者所报道,因在组织形态学上能同时观察到胃腺癌及肝细胞肝癌特征故而得名。此外,此肿瘤高表达肝癌相关的分子标志物如AFP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