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Res:DNA修复酶与p53协同调节肿瘤烷化剂敏感性
7月17日,Cell Res杂志在线报道了DNA修复酶N-甲基化嘌呤DNA糖基化酶可与p53基因协同作用调节肿瘤细胞对烷化剂的敏感性。 烷化剂诱发的全基因组碱基的损害,主要是由N-甲基化嘌呤DNA糖基化酶(MPG)修复。在某些类型的肿瘤细胞中表达升高的MPG赋予细胞对烷基化剂更高的敏感度,因为MPG诱导的无嘌呤/ 无嘧啶(AP)的位点,引发更多的DNA链断裂。
哈医大一院率先建立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网
哈尔滨2013年1月20日电 /美通社/ -- 2013年1月20日,哈尔滨医科大附属第一医院宣布在省卫生厅的指导下,联合黑龙江省急救中心,率先在黑龙江省建立胸痛中心和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网。今天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霍勇教授为哈医大一院胸痛中心揭牌。 胸痛是常见的急危重症状,包括急性心梗、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多种致命性疾病。发病快,死亡率高,发病初期的90分钟,是救治的黄金时间。
中科院与北大清华共建联合研究中心推动协同创新
中国科学院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分别共建联合研究中心揭牌仪式19日在京举行。两个联合研究中心将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为国家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战略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有实效的意见和建议。 据介绍,这两个新成立的研究中心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北京大学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学部-清华大学科学与社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
Nature:蛋白协同进化研究新方法可用于药物研发
西班牙国家癌症研究中心(CNIO)Alfonso Valencia领导的研究团队,发表了题为“Emerging methods in protein co-evolution”的综述文章,概述了研究蛋白协同进化及相互作用的新方法,展望了这些方法在研发选择性药物中的应用。文章发表在Nature旗下的《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 Genetics)杂志上。
Can Res:伊马替尼协同提高膀胱癌放射治疗的功效
2013年3月3日讯 /生物谷BIOON/-- 一项发表在Cancer Research杂志上的最新研究证实抗癌药物伊马替尼(格列卫)可以协同提高癌细胞已扩散到膀胱壁的膀胱癌放射治疗的功效。 英国癌症研究中心和Yorkshire癌症研究,Leeds和Oxford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伊马替尼能阻断膀胱癌细胞一种重要的DNA损伤修复途径。
Cancer Cell:弥散性大B细胞淋巴瘤协同性化疗新进展
6月12日,Cancer Cell杂志报道了弥散性大B细胞淋巴瘤化学协同治疗的最新进展。 癌基因突变的知识,可催生靶向性杀死癌细胞而避免正常细胞受害的治疗手段。来那度胺在弥散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活化B细胞样(ABC)亚型中是一种活性药物。由于ABC DLBCL细胞中存在MYD88癌基因,来那度胺可通过促进干扰素β (IFNβ)的产生来杀死这些癌细胞。
协同创新 医药品牌的主场
备受医药行业关注的"2012中国化学制药行业年度峰会"的品牌推荐投票工作已于9月10日结束。记者从本次活动主办方之一的国药励展了解到,此次投票的整个过程秉持公平和公开的原则,主办方从8月20日开始,在品牌峰会的官网等平台上开辟了投票通道并向公众及媒体开放,本次共收到有效票24203张,投票人为医药生产企业职工和医院医生,本次投票随时接受媒体和舆论监督...
JLB:抗癌药物有望协同消除HIV病毒感染细胞
2012年11月29日 讯 /生物谷BIOON/ --据一项刊登在2012年12月发行的Journal of Leukocyte Biology杂志上的一份新报告表明,在强效治疗术存在的情况下,癌症药物JQ1可用来清除潜在感染艾滋病毒的细胞。 这种药可能是有用的辅助疗法,能努力清除潜伏的HIV储藏库,以消除感染。这种药的功能与其他艾滋病毒清除剂具有协同作用。
三校联合组建玉米水稻小麦生物学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6月10日在京宣布组建“玉米水稻小麦生物学协同创新中心”,力争用5到10年,将中心全面建成国际一流的主要粮食作物生物学学术创新高地、良种和新技术研发基地。
PRSB:构建寄生虫共感染网络 为开发协同抗感染疗法提供思路
近日来自爱丁堡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型策略来帮助理解患者患多种感染的窘境,为揭示多种寄生虫感染人类机体的机制提供了一定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刊登于国际杂志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