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团队揭示外泌体可作为诱饵阻断多种新冠突变株
新冠疫情暴发之后,在全世界的共同努力下,多款新冠疫苗和治疗药物以史无前例的速度被开发出来,并展示了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然而,随着疫情的扩散和持续,新冠突变株不断出现,严重威胁了现有的疫苗和药物的效果。2022年1月20日,美国西北大学范伯格医学院刘慧平、方德宇等人在 Nature Commnications 期刊发表了题为:Circ
我国学者研究表明,喝红酒能降低新冠感染风险
新冠病毒,通常通过呼吸道感染人类,并造成呼吸系统和人体各个器官的损伤。自2019年底首次爆发至今,新型冠状病毒仍在全球肆虐,对世界经济、社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饮酒是世界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因素,酗酒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甚至与某些癌症密切相关。然而,尚不清楚某种类型的酒与新冠感染之间的关系。近日,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和深圳康宁医
我国学者揭示生物钟对心脏健康的影响
昼夜节律紊乱,如熬夜不睡、夜班工作,可能会对健康产生多种不良影响。其中,也与心脏疾病的发生有关,目前尚不清楚心脏分子时钟功能障碍是否与自然发生的人类心脏病进展有关。核受体 Rev-erbα/β 是生物钟的关键组成部分,已成为心脏病的药物靶点,但心脏 Rev-erb 的功能在体内尚未得到研究。美国德克萨斯州贝勒医学院孙正,中国医学科学院宋江平,和中国温州医科大
我国学者发现打破昼夜节律致心脏病的机制
昼夜节律,即生物钟,已得到科学家的广泛研究。昼夜节律赋予了人类行为和生理学的时间模式,使身体内在与外在环境的预期变化保持一致,被扰乱的昼夜节律会对健康产生影响。逆天而行的作息会增加代谢紊乱的风险,从代谢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到精神疾病和癌症。2022年1月17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疾病研究中心和北京协和医学院、贝勒医学院等研究人员在
我国学者研究发现:压力大、贫穷,更容易患心脏病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压力也在变得越来越大。早期的研究表明,压力会导致脱发、白发、肥胖等危害。长期压力会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包括心脏病、糖尿病、抑郁和焦虑。不仅如此,压力还会抑制免疫功能,减弱抵御能力,甚至是促进肿瘤生长。心血管疾病(CVD)是全球第一大致死疾病,同样是我国第一大死亡因素。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有近18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全球死亡
华人科学家Cell子刊新发现:癌症免疫治疗新靶点——HRH1
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在宿主抵抗癌症的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然而,癌细胞可以与肿瘤免疫微环境共同进化,并发展不同的策略来躲避T细胞的免疫破坏。由于各种T细胞抑制信号,例如CTLA-4和PD-1/ PD-L1,肿瘤浸润性T细胞常常表现出功能障碍,无法清除癌细胞。抗CTLA-4和抗PD-1/PD-L1抗体作为免疫检查点阻断(ICB)疗法,在部分癌症患者中产生了显着
抗疟药物也能抗癌 印度学者发现:奎那克林靶向抑制FGFR1活性
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癌症死亡人数300万,肺癌遥遥领先,高达71万,其中85%的新诊断肺癌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为了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抗癌药物的研究成为新药研发的重中之重。印度博拉科学技术学院学者Makhan Kumar发现抗疟药物奎那克林能够与FGFR1的激酶结构域结合并抑制其活性,有望成为NSCLC
《细胞》子刊:华人科学家找到了能发现“隐身”癌细胞的新型免疫细胞
免疫细胞过继疗法(Adoptive Cell Therapy)是癌症免疫治疗的热门方向,像我们熟知的CAR-T、TCR-T都属于这一类治疗。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体外基因编辑改造T细胞,并回输到患者体内,让它们能识别并杀伤带有某些特征抗原的肿瘤细胞。然而,肿瘤也有它的招数,在与免疫细胞抗争的过程中,肿瘤会逐渐丢失这些特征抗原,这样改造后的
我国学者新发现揭示哺乳动物“吓一跳”的科学机制
对于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来说,突发的声音或触觉刺激能瞬间诱发惊跳反射,俗称“吓一跳”。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熊伟教授课题组研究发现,耳蜗核—脑桥尾侧网状核—脊髓运动神经元这条神经环路,对哺乳动物的“吓一跳”反应起到重要作用。此发现深化了对本能防御行为神经机制的认识,为研究人类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恐慌症等疾病提供新方向。惊跳反射存在于哺乳动物的整个生
武汉大学学者揭示新冠病毒肺炎康复者中和抗体持久性及交叉保护性规律
近日,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蓝柯/陈宇/严欢团队与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蔡昆团队通力合作,在新型冠状病毒康复者体内中和抗体的持久性和交叉保护活性研究中取得了新进展,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The Innovation(《创新》)上,题为“Antibody neutralization to SARS-CoV-2 and varia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