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我国批准上市的“中国1类”新药(生物药篇)
创新药物的研发,是使我国由医药大国走向医药强国的必由之路。国家无论是“863计划”、“973计划”、还是今天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都对新药研发寄予了厚望并给予了多方面的鼓励支持,国内药企亦不负众望,共同肩负起新药创制的重任。经多年厚积薄发,一个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产品诞生并成功上市,“中国1类”新药家族正在逐渐壮大,我国新药自主创新能力正在绽放光芒。此篇将集中介绍我国近年批准上市的“中国1类
全球首个哮喘创新靶向药奥马珠单抗:脱敏食物过敏
在一项双盲、随机对照的临床II期试验中,哮喘靶向药物奥马珠单抗(Omalizumab)结合口服免疫治疗可提高对多种食物过敏儿童脱敏治疗的速度、疗效和安全性。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的柳叶刀杂志(DOI:http://dx.doi.org/10.1016/S2468-1253 (17) 30392-8)。大约30%的过敏者对多种食物过敏,食物致命的风险增加。口服免疫治疗包括每天摄入小剂量的过
7家药企入选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两部委公布了70家“2017年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的名单,其中7家是医药企业,而上市药企则有信立泰、亚宝药业、恩华药业、美康生物和大博医疗5家。对于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其申报条件可称得上极为“苛刻”。一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会计信用、纳税信用和银行信用良好;二是在国内建有科研、生产基地且中方拥有控制权;三是已认定为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的企
药明生物全球最大使用一次性反应器的生物制药cGMP生产基地全面投产
-药明生物扩建的cGMP生产基地总产能达30,000升,将有力提升中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国际地位中国无锡2017年12月6日电 /美通社/ -- 全球领先的生物制药技术平台公司药明生物(WuXi Biologics, 2269.HK)宣布在无锡扩建的全球最大使用一次性反应器的生物制药cGMP生产基地全面投产,总产能达30,000升。这是药明生物乃至中国生物制药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015年4月,
微生物学重大创新技术:混合培养
TM:微生物混合培养前景可期(综述)Trends in Microbiology[IF:11.020]① 自微生物学建立以来一直受到单纯培养的限制,而混合培养模式的出现为了解微生物开辟了另一条途径,也对微生物生态、共生、病理等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② 而从纯培养到混合培养的转变主要依赖于三项技术的进步:微流体技术,下一代3D生物打印,单细胞代谢组学;③ 这些技术的进步有望在未来实现涉及三种及以上微生
应对生物药开发中的挑战
作者:Stefan Schlack,Sartorius Stedim Biotech 市场与产品管理高级副总裁生物制药行业正享受着其取得的巨大成功。生物药收入已占全球药品收入的1/5,其增长率是大多数传统化学合成药品增长率的两倍。生物药名列最畅销药品榜,一些药品已经成为重磅药物。伴随着投资资金的流入,生物技术股票已然跑赢大盘。然而,与其它高利润行业一样,生物制药市场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2015年
首款赫赛汀生物类似药获批 用于治疗胃癌和乳腺癌
Mylan和Biocon公司今天宣布,美国FDA批准两家公司共同开发的Ogivri(trastuzumab-dkst)上市。Ogivri是一款赫赛汀(商品名Herceptin,药物名trastuzumab)的生物类似药(biosimilar),被批准用于治疗赫赛汀标签中的所有适应症,包括过度表达HER2的乳腺癌和转移性胃癌(胃或食管胃交界部腺癌)。这也是针对这两种特定癌症的第一款生物类似药。Ogi
绿叶制药两种在研生物抗体药进入三期和一期临床试验
上海2017年11月20日电 /美通社/ -- 绿叶制药宣布旗下两种在研生物抗体药物已取得里程碑进展。其中,LY01008 为 Avastin 的生物类似药,目前已在国内获批进入三期临床试验;LY06006 为 Prolia 的生物类似药,也已在国内进入一期临床。两种在研生物抗体药 LY01008 和 LY06006 均为单克隆抗体药物,由绿叶制药集团于今年8月4日向山东博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购得。
药明生物携手多宁生物与利穗科技成立“抗体生产原材料及装备国产化联盟”
上海,2017年11月16日--全球领先的生物制药技术平台公司药明生物(WuXi Biologics, 2269.HK)与多宁生物、利穗科技共同宣布,成立“抗体生产原材料及装备国产化联盟”。生物医药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抗体药的研发生产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板块之一,抗体生产原材料及装备的市场需求量与日俱增,国内相关产业迎来巨大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
生物类似药的市场发展与面临的挑战
2016年最畅销的10种药品,每一种的销售额都在50亿美元以上,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生物制品。随着降低医疗费用的压力日趋增大,催生了对成本更低的生物制药的需要,从而对生物类似药也有了更大的需求,所谓的类似药就是与某种已经批准上市的生物制品类似的生物药品。第一个生物类似药是欧盟2006年4月批准上市的,但此后便裹足不前,原因就是生物类似药与其非常很复杂的参照产品(原研药)要有一样的疗效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