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Med:揭示粪便菌群疗法阻止食物过敏机制
2019年6月30日讯/生物谷BIOON/---肠道微生态失调(intestinal dysbiosis)在食物过敏中的作用仍然是不清楚的。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哈佛医学院和波士顿儿童医院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来自食物过敏婴儿的微生态失调粪便菌群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合成进化,并且不能阻止小鼠免受食物过敏。相关研究结果于2019年6月24日在线发表在Nature Medicine期刊上,论文标题
全球首个CD38单克隆抗体靶向药物兆珂®在华获批 用于单药治疗复发和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成年患者
强生公司在华制药子公司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今日宣布,旗下兆珂®(达雷妥尤单抗注射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单药治疗复发和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成年患者,患者既往接受过包括蛋白酶体抑制剂和免疫调节剂的治疗且最后一次治疗时出现疾病进展。此前,凭借创新作用机制和显着临床获益,全球首个CD38单克隆抗体兆珂®于2018年12月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授予“优先审评”资格,并于2019
研究揭示人体口腔菌群的稳定性和动态变化规律
日前,国际学术杂志Gut 刊发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赵方庆团队题为Tracing the accumulation of in vivo human oral microbiota elucidates microbial community dynamics at the gateway to the GI tract 的短文。这是该团队继2018年5月在此杂
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及市场现状
B淋巴细胞只能产生一种专有的、针对一种抗原决定簇的抗体,所以具有理化性质高度专一、生物活性单一、与抗原结合特异性强等特点,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个B淋巴细胞克隆所分泌的抗体。经过30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单克隆抗体药物在肿瘤和自身免疫疾病治疗领域取得了巨大进展,同时也成为了医药领域增长速度最快、最有前景的发展方向。基因工程抗体技术主要包括人源化技术、抗体库技术和转基因小鼠技术等,在这些技术的推动下,单克隆抗
Science子刊:揭示肠道菌群通过miR-181调节白色脂肪组织炎症和肥胖机制
2019年6月21日讯/生物谷BIOON/---肠道菌群是哺乳动物代谢的关键环境决定因素,它是否以及如何影响脂肪组织稳态是目前研究的一个领域。肠道菌群对白色脂肪组织(white adipose tissue, WAT)的调节是一种在维持代谢健康中起关键作用的过程,而且肠道失调可导致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性(insulin resistance, IR)的产生。然而,肠道菌群如何调节白色脂肪组织功能仍然在
研究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肠道菌群紊乱且多样性降低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马雄教授研究团队在消化领域权威期刊《胃肠道》在线发表了题为《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肠道菌群改变》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揭示了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自身免疫性肝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由于最初的临床症状与病毒性肝炎症状相似,临床上诊断比较困难。因此,准确及时地监测出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特异性指标无疑对诊断以及进一步治疗具有
mSystems:肠道菌群影响机体健康
2019年6月3日 讯 /生物谷BIOON/ --俄勒冈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理解肠道细菌在人类健康中的作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了解肠道微生物影响其宿主健康的机制,为开发更好,更个性化的诊断方法和疗法打开了大门。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微生物组的组成结构与机体健康之间的联系。俄勒冈州立大学科学学院的研究者们在宏基因组荟萃分析中分析了包括七种不同疾病在内的八项不同研究的数据和发现,相关结果发表在
聚焦单克隆抗体药物技术瓶颈
2019年5月28日讯/生物谷BIOON/---抗体是由B细胞转化而来的浆细胞分泌的,每个B细胞株只能产生一种它专有的、针对一种特异性抗原决定簇的抗体。这种从一株单一细胞系产生的抗体就叫单克隆抗体(McAb),简称单抗。第一代单抗来自于Koehler和Milstein于1975年开发出的杂交瘤(hybridoma)抗体技术:在细胞融合技术的基础上,将能够分泌特异性抗体的小鼠致敏B细胞和具有无限繁殖
海洋优势固氮类群束毛藻对海洋酸化响应研究取得新进展
在“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的支持下,“海洋生态系统储碳过程的多尺度调控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项目团队在海洋优势固氮类群束毛藻对海洋酸化响应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专项中厦门大学史大林教授团队分析了束毛藻对海洋酸化响应的细胞生理及分子生物学实验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束毛藻“资源最优化分配”细胞模型(图1)。该模型模拟束毛藻胞内铁和能量如何在无机碳吸收、光合作用、固氮作用、生命维持、
聚焦单克隆抗体药物产品研发新进展
抗体是由机体效应B细胞分泌产生的一种免疫球蛋白,其能协助免疫系统鉴别、中和抗原或其它外来物质。1975年,Kohler和Milstein首先建立了杂交瘤技术,该技术能通过体外持续培养骨髓瘤细胞,融合可分泌抗体的B淋巴细胞,再次经黄嘌呤氨基蝶呤胸苷筛选及克隆化得到大量单克隆细胞株,这一技术为后期治疗性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奠定了重要基础。图片来源: mrgscience.com自从1986年全球第一个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