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研发可变色"心脏芯片" 通过颜色变化监测心脏搏动
中国科研团队受变色龙“变色”机制启发,用心肌细胞和水凝胶开发出一种新材料,可用于构建可变色的“心脏芯片”,通过芯片颜色变化来监测心脏搏动。最近发表于美国《科学·机器人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显示,研究人员将大鼠心肌细胞培养在反蛋白石结构的水凝胶薄膜上,反蛋白石结构水凝胶具有有序的纳米结构,可像蛋白石一样反射特定的波长,表现为鲜艳的结构色。中国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赵远锦
冉志华教授:揭开肠道菌群在炎症性肠病中的面纱
上海2018年3月31日讯 /生物谷BIOON/ --3月31日,由生物谷主办的2018(第四届)肠道微生态与健康国际研讨会隆重召开。在分会场3“肠道微生物与消化系统疾病”中,冉志华教授为我们介绍了外肠道菌群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以及他们团队卓越的研究。冉教授是上海交大医学院教授、仁济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任上海市炎症性肠病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副所长、卫生部内科消化重点实验室
MIT 科学家打造“人体芯片”:模拟十种器官对药物反应
3 月 16 日消息,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已经打造出一种革命性的新装置,有可能彻底改变我们未来进行药物测试的方式。这种书本大小的装置被称为“人体芯片”,它能够容纳多达 10 种人造“人类器官”。科学家们也已经创造了一些类似的“器官芯片”、“生理周期芯片”和“干细胞芯片”。但是与那些芯片不同的是,麻省理工学院打造的这种微流体设备能够模拟药物对几大重要器官的影响,而不是针对肝脏等单一器官。据麻省理工
研究发现肿瘤选择性仿生纳米粒可抑制乳腺癌原位瘤生长及肺部转移
乳腺癌严重危害女性健康,转移是导致乳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传统化疗依然是临床治疗乳腺癌原发瘤及转移灶的主要手段。但由于化疗药物缺乏针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性,导致严重毒副作用,极大限制了化疗的临床应用。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制剂中心博士研究生郎天群在研究员李亚平和副研究员尹琦的指导下,以乙酰肝素酶(Hpa)在肿瘤细胞内高表达作为突破口,综合仿生纳米技术与前药策略,设
仿生人工肌肉研究获进展
仿生人工肌肉材料是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的一类新型智能材料,正不断地掀起全球科学家的研究热潮,在航空航天、仿生机器人以及生物医疗等工程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Ionic polymer-metal composites, IPMC),也称为电化学驱动器,是一种典型的仿生人工肌肉材料。它是由两层电极与离子聚合物组装而成的三明治结构,在电场作用下,依靠离子在电极界面的可逆脱
Science:肠道细菌迁移到肠外组织竟可导致自身免疫疾病
2018年3月12日/生物谷BIOON/---根据来自美国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展的一项新研究,在小鼠和人类的小肠中发现的细菌能够迁移到其他的器官并且触发自身免疫反应。这些研究人员说,他们还发现这种自身免疫反应能够利用抗生素或靶向这些细菌的疫苗加以抑制。这些发现提示着治疗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自身免疫性肝病在内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有前景的新方法。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8年3月9日的Science期
麻省理工学院“类脑芯片”最新突破:人造突触问世,可将人脑能力“复制”到芯片 ,终端 AI 威力或不再受限
"-->人脑最不可取代的便是其综合处理的能力。人脑被柔软的球状器官所包围,这个器官大约含有一千亿个神经元。在任何特定的时刻,单个神经元可以通过突触(即神经元之间的空间,突触中可交换神经递质)传递指令给数以千计的其它神经元。人脑中有总计超过 100 万亿的突触介导大脑中的神经元信号,在加强一些信号的同时也削弱一些其它信号,使大脑能够以闪电般的速度识别模式(pattern),记住事实并执行其它学习任务
肠易激综合症新药BEKINDA2期临床达终点
生物医药公司RedHill近日公布了其用于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IBS-D)的BEKINDA(RHB-102)的2期临床试验顶线最终结果。肠易激综合症(IBS)是最常见的胃肠疾病之一,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为一种与胃肠功能改变有关,以慢性或复发性腹痛、腹泻、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为主要症状而又缺乏胃肠道结构或生化异常的综合征,常与胃肠
仿生水下可逆黏附材料研究获进展
大多数胶黏剂在空气中具有优异的粘接强度,而在水中却很快丧失效果,这是因为水分子进入粘合界面处对胶黏剂分子产生水化/溶胀/降解作用,从而使得粘接性能迅速丧失。因此,水下高黏附材料一直是工程材料领域的研究难点与热点。科研人员通过仿生多巴胺、界面超分子作用、聚电解质络合作用等手段,发展了不同类型的水下黏附材料,但很难实现材料的水下可逆黏附性调控。近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周峰课题组与
条码化纸基芯片大规模制造及在即时检验中的应用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蒋兴宇、研究员张伟和博士杨明珠,通过纸的堆叠和切削加工技术,开发了一种条码化纸基芯片的大规模制造方法和一种可用条码读取器进行结果读出的多重检测方法,为传统材料(纸)的新功能和新应用开发提供了思路。相关研究成果以Skiving stacked sheets of paper into test paper for rapid and multiplexed 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