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人造血液可以无限量供应!
两组研究人员能够在实验室中产生人工血液从而可以无限量提供血液供给之后,对献血者日益增加的迫切需求可能很快就会得到缓解。这两项研究都发表在《自然》杂志上,是将近20年不懈研究和反复实验的结果。无限量供血可极大地造福于各种不同类型的血液疾病患者和因为免疫疾病需要定期输血的人群。“人们一直在为此而奋斗,然而之前的研究和试验却始终未能获得成功。”共同撰写了关于两篇论文评论的剑桥大学博士Caroline G
Nat Commu:子宫内膜异位的遗传学机制
2017年5月25日/生物谷BIOON/---最近由昆士兰大学的研究者们进行的一项有关子宫内膜异位疾病的大型遗传学研究结果揭示:5种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该疾病的发生。这项研究一共分析了20万女性的基因组构成,用于寻找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的遗传学机制,这一发现将有助于未来相关治疗得开发。子宫内膜异位影响着十分之一的女性群体,该疾病会导致严重的盆腔疼痛、生育问题以及肠胃或膀胱的异常。本质上来讲,子宫内膜异位
新型机器人技术追踪癌症信号通路,及早发现癌症迹象!
恶性黑色素瘤是最常见,也是最危险的癌症类型之一。日前,来自亚历山大大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使用创新机器人技术研究棕色色素痣如何以及为什么变成恶性黑色素瘤。这一发现会使未来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变得十分容易。研究人员还强调,为了避免恶性黑色素瘤,在使用很多化妆品和面霜的时候都应该格外小心。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只知道是哪些基因突变诱发棕色色素痣诱变为恶性色素瘤,但是对于在恶性黑色素瘤发展的过程中,蛋白质和信号通
像机器一样思考:人工智能和临床应用
1.AI在临床的应用每个人都在讨论人工智能。不妨忘记AI,想想:临床医生如何决策?医生接触病人,用问询/查体/检测报告得到病人信息(profile),然后在大脑进行如下搜索:业内对这些信息的共识(指南)?我是否遇到过类似的信息?当时的决策是什么?是否有效?在以往“既往经验”的基础上,医生作出决策,然后观察病人是否对治疗方案响应,并决定是否对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作出调整。这是一般的工作方式。每一个医生
Nat Commun:子宫外维持早产动物发育时间获得新突破,人造子宫还有多远?
《自然-通讯》本周在线发表的研究 An extra-uterine system to physiologically support the extreme premature lamb 报告了一个可在外部人造子宫中维持超早产羔羊生存的系统。试验中的羔羊存活了四周,是迄今为止子宫外装置维持动物稳定机能的最长时间。
轻松做肠镜,全球首个“药丸”机器人来了
由于现代人的饮食习惯改变,使得结肠癌和结肠息肉等疾病得到广泛的关注。肠镜检查成为了结肠和其他肠道疾病诊断的标准诊断方式。最近一项发布在消化道疾病周(Digestive Disease Week)2017 的研究,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新型的结肠镜检查方式——磁控胶囊机器人。传统的结肠检查方式是肠镜检查。肠镜检查是一种侵入式的检查方式,通过一个末端装有电子摄像机的电子内镜,长度约 140cm,可弯曲,由患
Aeterna Zentaris制药Zoptrex子宫内膜癌III期临床试验失败
2017年5月3日讯/生物谷BIOON/--近日,美国制药公司Aeterna Zentaris的一项最新III期临床试验宣告失败,其Zoptrex (zoptarelin doxorubicin) 在局部晚期、复发性或转移性子宫内膜癌的III期临床试验中,未能达到临床试验的主要终点。Zoptarelin doxorubicin是一种组合型分子,包含合成肽段构成的载体以及化疗药物多柔比星。该项名为Z
日本用机器人进行生命科学实验 防止学术造假
据日经中文网报道, 以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为中心的研究小组在使用机器人自动进行生命科学实验方面取得了成功。研究小组让多台机器人进行同一项实验, 确认了得出的结果几乎完全相同。在生命科学领域, 由于实验人员不同产生的结果差异非常大。即使是相同实验也往往得出不同结果, 重现性低已经成为问题。通过机器人进行自动化实验, 有助于提高研究新药的效率和防止学术造假。参与项目的机构将程序装入市场上销售的双臂机
院士专家研讨人造精子技术在复杂疾病中的应用
4月17日,主题为“人造精子技术之完善及其在复杂疾病研究中的广泛应用”第289期东方科技论坛在沪举行。包括周琪、阎锡蕴、宁光院士等来自全国干细胞、发育生殖和复杂疾病遗传学和临床研究领域的50多位专家围绕
上海运用机器人磁控胶囊精确诊断小肠疾病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运用磁控机器人胶囊内镜技术开展了199例疑似小肠疾病患者的诊断。临床实践证明,采用这一高新技术可以提高消化道肿瘤早期筛查的准确率,尤其是小肠疑难疾病的早期诊断准确率,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