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科学家用磁性微粒开发人造“白血球”
据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消息,该校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系统研究所的一个科研团队用磁性微粒材料研发出一种人造“白血球”,在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潜在应用前景。人体器官在受到病菌等侵害时,人体将调动血液中的白血球(如嗜中性粒细胞)迅速进入相应的器官组织,吞噬病菌或产生抗体,帮助机体防御感染。在这一过程中,白血球在人体血管内有着独特的运动方式,像风中的气球一样沿着血管壁旋转前进,甚至能够逆血管中血液
麻省理工学院“类脑芯片”最新突破:人造突触问世,可将人脑能力“复制”到芯片 ,终端 AI 威力或不再受限
"-->人脑最不可取代的便是其综合处理的能力。人脑被柔软的球状器官所包围,这个器官大约含有一千亿个神经元。在任何特定的时刻,单个神经元可以通过突触(即神经元之间的空间,突触中可交换神经递质)传递指令给数以千计的其它神经元。人脑中有总计超过 100 万亿的突触介导大脑中的神经元信号,在加强一些信号的同时也削弱一些其它信号,使大脑能够以闪电般的速度识别模式(pattern),记住事实并执行其它学习任务
报春苣苔属叶绿体基因组装及高变异区段挖掘新策略研究获进展
报春苣苔属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洞穴植物,具有非常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特有性,是研究喀斯特植物适应性进化和物种形成的理想模式。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科学研究中心博士冯超等在研究员康明的指导下,以报春苣苔属植物为材料,率先搭建该属三个完整的叶绿体基因组并进行结构注释,提出两种高变异区段挖掘的新策略。策略一命名为Con_Sea:基于多物种叶绿体基因组的联配结果,找出真正的保守区和变异区(Con_Sea),
人造软骨有与天然软骨相似的“神奇”功能
软骨是身体内一种非常“神奇”的组织,它具有无与伦比的液体强度。在软骨组织中,80%的成分是水,却能帮助我们的身体应对很强大的压力。合成的材料往往难以与天然的软骨相媲美,直到来自密歇根大学和中国江南大学的研究人员们开发了“Kevlartilage”。这是一种基于芳纶的材料,芳纶是一种合成纤维,被广泛所知的是它用于防弹背心,其强度可见一斑。另一种材料是聚乙烯醇(PVA),这是一种常见的水凝胶软骨中的材
樟科植物叶绿体比较基因组学研究获进展
楠木(学名:Phoebe zhennan S. Lee)又名楠树、桢楠,是樟科楠属和润楠属各树种的统称,有香楠、金丝楠、水楠等种类。属大乔木,成熟时可达30米,其木材坚硬,价格昂贵,多用于造船和宫殿。现存最大的楠木殿是明十三陵中长陵棱恩殿,殿内共有巨柱60根,均由整根金丝楠木制成。楠木极其珍贵,已经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之中。楠木是中国传统的名贵木材之一,主要来源于樟科润楠-
Nat Chem Biol:人造胰岛细胞能够响应高血糖环境分泌胰岛素
2017年10月31日/生物谷BIOON/---目前治疗I型糖尿病以及一些II型糖尿病都需要长期性的、痛苦的胰岛素注射过程。然而,最近来自北卡洛琳娜大学的研究者们开发出了一类更加对患者友好的治疗方法:一类能够响应血糖变化自动分泌胰岛素的人工胰岛细胞。这些人工胰岛细胞(artificial beta cells,ABC)模拟了机体自然的血糖控制功能。通过皮下注射的方式将这些细胞注入患者体内,每隔几天
真双子叶植物基部类群叶绿体基因组研究获进展
毛茛目星叶草科仅包含星叶草和独叶草两个东亚特有种,星叶草是一年生小草本,茎细弱,高3一10厘米,根直伸,支根纤细。花期5---6月,果期7--9月。零星分布于陕西南部、甘肃中部、青海南部、云南、四川、西藏等地。星叶草为单种属植物,星散分布于我国西北部至西南部。由于森林砍伐,破坏了星叶草适宜生长的生态环境,使分布范围日趋缩小这两个种均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它们具有跟裸子植物银杏相似的开放式
木兰类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变异规律研究取得进展
木兰类植物有近万种,以木本植物为主,是被子植物的第三大类群,在克朗奎斯特分类法被视为双子叶植物中比较原始的类群。然而,这一类群的遗传学与基因组学研究背景较为薄弱,目前尚未出现全基因组测序的代表物种。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综合保护中心生物多样性研究组宋钰等系统地完成了对这一类群各分支代表物种叶绿体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多数被子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是双链环状结构,包括大单拷贝区、小
科学家建人造精子介导高效产生点突变 新方法
中科院生化与细胞所李劲松研究组和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袁文课题组在一项最新的研究中,结合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和半克隆技术,实现了点突变小鼠的高效制备。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遗传学报》。建立点突变小鼠模型,尤其是致病基因点突变的小鼠模型,对研究基因的功能和疾病的致病机制至关重要,但是通过传统的同源重组编辑胚胎干细胞的方法耗时耗力。近年来,通过 CRISPR-Ca
未来人造血液可以无限量供应!
两组研究人员能够在实验室中产生人工血液从而可以无限量提供血液供给之后,对献血者日益增加的迫切需求可能很快就会得到缓解。这两项研究都发表在《自然》杂志上,是将近20年不懈研究和反复实验的结果。无限量供血可极大地造福于各种不同类型的血液疾病患者和因为免疫疾病需要定期输血的人群。“人们一直在为此而奋斗,然而之前的研究和试验却始终未能获得成功。”共同撰写了关于两篇论文评论的剑桥大学博士Caroline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