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Neurosci:揭示人脑中突触后树突棘的蛋白组成
2021年7月10日讯/生物谷BIOON/---树突棘(dendritic spine)是从脑细胞的树突中出现的小的膜状突起,有助于向神经元传输电信号。树突棘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形状,从所谓的“粗短状(stubby)”到 “蘑菇状(mushroom-like)”。已经发现蘑菇状树突棘对人类成年后的大脑运作具有关键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人们知道,随着大脑的成熟和发育
研究开发操控人脑工作记忆的“动态扰动”新范式并建立神经网络动力学模型
工作记忆指对外界信息的短暂存储和操作能力,是脑认知核心功能。记住和拨打一个新号码,和朋友聊天,听一场讲座,都需要工作记忆的参与。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麦戈文脑研究所罗欢研究员课题组在以往发现基础上,成功开发出一种全新“动态扰动”行为范式,通过在记忆保持阶段呈现有特定时间关系的多个动态亮度序列对人类序列工作记忆进行操控。课题组进一步和重庆大学弭元元研究员合作,建
天津医科大学《Nature》子刊发文:免疫细胞加速正常人脑衰老
衰老是生命过程的必经阶段,而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受衰老影响最大的系统之一。目前,与脑衰老相关的认知功能减退已成为老年人健康的巨大威胁。正常衰老伴随着神经发生关键区域——齿状回神经前体细胞数量的减少。在衰老大脑中,70%以上的新生神经前体细胞无法存活和成长为成熟神经元,并且大脑认知功能出现进行性减退。衰老这一过程伴随着机体系统性炎症的增加,但目前还不
Science:首次构建出人脑细胞结构数字图谱---Julich-Brain
2020年8月1日讯/生物谷BIOON/---Julich-Brain是第一个人脑三维图谱的名称,它以微观分辨率反映了大脑结构的变化。该图谱有近250个结构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都是基于对10个大脑的分析。24000多张极薄的大脑切片由专家们进行数字化处理、三维组装和绘制图谱。作为欧洲人脑计划(European Human Brain Project)的EBR
JAMA Neuro: 老年人脑出血发生率正在增加
2 根据Framingham最近发布的一项新分析,在过去30年中,所有年龄段的脑出血(称为脑出血)的发病率均保持稳定,但在75岁及75岁以上的人群中脑出血的发生率有所上升。研究结果发表在《 JAMA Neurology》杂志上。
Nature:揭示人大脑类器官为何缺乏正常人脑特有的细胞亚型和复杂回路
2020年2月8日讯/生物谷BIOON/---作为在实验室中通常利用人类干细胞培育出的大脑状组织三维球体,大脑类器官被吹捧为有潜力让科学家们在受控的实验室条件下研究大脑回路的形成。关于大脑类器官的讨论非常热闹,一些科学家认为它们将使得快速开发针对破坏性的脑部疾病的治疗方法成为可能,而另一些人则警告说,大脑类器官可能很快会获得某种形式的意识。不过,在一项新的研
PNAS:利用螃蟹鉴定人脑中的未知神经元
螃蟹的神经系统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是什么导致人脑中的单个神经元“失控”,从而促进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茨海默氏病)的发展。如果我们能够确切地知道人类大脑中数十亿个神经元中的单个神经元是如何工作的,可以帮助科学家设计出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的创新方法,例如靶向疗法。
“迷你人造大脑”产生类似人脑的脑电波信号
近日,来自美国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细胞–干细胞》杂志发表题为“Complex Oscillatory Waves Emerging from Cortical Organoids Model Early Human Brain Network Development”的文章。该研究团队在实验室培养的“迷你人造大脑”发育出发达的功能性神经细胞网络,首次观察到了类似早产儿的脑电波活动。“
智利猴化石揭示人脑高速演化趋势
中美两国科研团队对一块2000万年前的智利猴头骨化石进行分析发现,不同支系的类人猿大脑“按部就班地”演化,只有人类支系的脑演化具有跳跃性。发表在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的研究显示,人类增大的大脑并非是演化中缓慢积累的结果,而是自700万年前与大型猿类分开演化以来,按照不同于其他类人猿的演化模式高速发展的结果。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美国同行合作完成。该研究所研究员倪喜军对新华社记
浙江大学医学院中国人脑库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浙江大学医学院中国人脑库(以下简称浙大脑库)是浙大医学院为适应脑科学研究的需要,整合神经科学、人体解剖学、病理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专家和力量打造的多学科样本平台,自2012年11月收集第一例捐献大脑至今,已经按照国际标准工作流程共收集、储存了176例新鲜人类全脑组织样本。涵盖了包括常见精神疾病、神经疾病、老年退行性疾病等和不同年龄段的中国人脑组织样本(例如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