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终盘点:人工智能重磅级研究成果!
时至岁末,转眼间2021年已经接近尾声,迎接我们的将是崭新的2022年,在即将过去的2021年里,科学家们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获得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编就对本年度科学家们在该研究领域取得的重磅级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享给大家!
Diabetes Care:新研究发现多种人工智能算法在检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方面存在性能差异
2021年1月9日讯/生物谷BIOON/---糖尿病仍然是美国成人失明新病例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视力下降的最常见的糖尿病相关眼病。但是,目前缺乏眼科保健提供者,这将不可能满足为这一人群提供必要的年度筛查的需求。一项新的研究考察了七种基于人工智能的筛查算法在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方面的有效性。相关研究结果
2020年终巨献:人工智能研究领域重要成果!
时至岁末,转眼间2020年已经接近尾声,迎接我们的将是崭新的2021年,在即将过去的2020年里,科学家们在人工智能研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的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编就对本年度科学家们在该研究领域取得的重磅级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享给大家!【1】Nat Med:开发出新型AI诊断工具 不需要进行检测就能预测COVID-19的感染风险doi:10.1038/s4159
开拓药业ALK抗体+Opdivo二线治疗HCC数据亮眼:客观缓解率40%
12月9日,开拓药业宣布其将在2021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道肿瘤研讨会(ASCO GI)上通过海报(Poster)的方式公布ALK-1抗体GT90001联合PD-1抗体Nivolumab二线治疗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II期试验的积极数据。结果显示,联合疗法的疗效令人鼓舞且安全性良好。2021年ASCO GI将于当地时间2021年1月15日-
研究人员基于纳米酶仿生设计人工过氧化物酶体
近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纳米酶工程实验室研究员高利增、范克龙和中科院院士阎锡蕴团队通过整合纳米酶的结构和功能特点,仿照天然酶的活性中心和辅因子的协同作用,设计了一种能够模拟过氧化物酶体内多种天然酶活性的纳米酶,并基于此纳米酶构建了一种可在生理条件下工作的人工过氧化物酶体(artificial peroxisome),并将其用于改善高尿酸血症和缺
Nat Commun:科学家有望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预测能有效杀灭癌细胞的药物组合
2020年12月5日 讯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阿尔托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表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或有望预测哪些药物组合能够有效杀灭癌细胞。当临床医生治疗晚期癌症患者时,他们经常需要使用组合性的抗癌疗法,而除了癌症外科手术外,患者还经常会接受放疗、药物疗法或两种疗
野生食用菌松乳菇首次在中国人工培育成功
记者20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于富强博士及其团队开展的松乳菇人工培育研究取得系列进展,并于近日在贵阳种植园内出菇。这是中国首次有充分证据显示的松乳菇人工培育成功。松乳菇组属乳菇属红菇科,包括大部分可食用或药用且美味的乳菇,这其中以松乳菇最为著名,与松露、松茸、牛肝菌、羊肚菌、鸡油菌等名贵野生食用菌比肩,在北半球各国被广泛采食。于富强介绍,松乳
人工改造的外泌体传递miRNA和化疗药物逆转了肿瘤的耐药性
结直肠癌(CRC)是世界范围内第三大致死癌症,由于其侵袭性强、预后差和缺乏靶向治疗,因此发病率较高。基于5-氟尿嘧啶(5-FU)的化疗在CRC的治疗中起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长期使用5-FU会产生多药耐药性(MDR),从而严重削弱了治疗效果[1, 2]。最近,科学家们发现癌症耐药株中miRNA在耐药性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且药物抗性的分子靶点和机制也被阐明[3,
Radiolog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帮助提高乳腺癌诊断率
根据《Radiolog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人工智能(AI)可以提高放射科医生在分析乳腺癌筛查乳房X光照片时的效率。
Front Immunol:青光眼,免疫系统和Tenascin-C之间的联系
波鸿鲁尔大学(RUB)的研究人员研究了免疫应答在小鼠青光眼发育中的作用。他们表明,炎症过程与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关,而细胞外基质分子Tenascin-C作为免疫反应的调节剂起着关键作用。青光眼是全世界失明的常见原因。通常,患者的眼内压会升高,但大约40%会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有关免疫反应作用的结果已于2020年10月9日在线发表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