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细胞替代、人工胰腺、靶向微生物 谁是糖尿病治疗的未来?

糖尿病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病,全球有多达4.22亿患者。当前,科学家正在努力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来治愈这种慢性病,但我们离这一目标还有多远?糖尿病是失明、肾衰竭、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主要原因。现在受糖尿病影响的人数是40年前的四倍多。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糖尿病是一种流行病,并预测它很快将成为全球第七大死亡原因。尽管影响巨大,但目前仍未能治愈任何类型的糖尿病。大多数治疗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控制症状,但患者仍

2019-07-20

研究利用人工智能预测蛋白质“光学指纹”

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石,生物的功能依赖于既稳定而又灵活可变的蛋白质结构。蛋白质的光谱响应信号,尤其是紫外光谱,可以称之为蛋白质骨架的“指纹”。这个“光学指纹”,经过理论模拟的解读,可以揭示出精确的蛋白质结构,为生命科学和医学诊断提供极其重要的信息。然而,蛋白质的结构极其复杂多变,需要做大量的高精度的量子化学理论计算。由于计算量太大,即使是最厉害的超级计算机轻易也“吃不消”。所以蛋白质的光谱的理论解读是

2019-06-16

用于高效生物制造的“Y型人工菌群”成功研制

利用微生物将生物质原料转化为燃料、材料和化学品是生物制造领域的研究热点,其关键挑战是如何实现生物质中葡萄糖等六碳糖和木糖等五碳糖的同等高效利用。已经有很多研究尝试对单一菌株的代谢途径进行改造,或采用不同的菌株进行分工合作,以实现五、六碳糖的同步利用。但受限于五碳糖不能被高效利用,目标化学品的生产效率普遍不高。近年来,随着合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和微生物组计划的提出,合成微生物组也在加速发展。为了实现生

2019-07-14

新款人工智能应用Veeva Andi现已上市

 Veeva Systems(纽交所代码:VEEV)近日推出一款全新的人工智能应用 Veeva Andi,它将定制化洞察和建议内置于 Veeva CRM,以实现智能客户互动。     Veeva Systems 近日推出一款全新的人工智能应用 Veeva Andi,它将定制化洞察和建议内置于 Veeva CRM,以实现智能客户互动。 &n

2019-06-10

AI病理诊断解释方案或解决人工智能CFDA三类申报获批关键难点

 深度卷积神经网络(CNNs)已在实践中被证明是一种可以辅助生物医学图像诊断的技术,并已广泛运用于肺结节、眼底等放射影像识别。近日,病理领域的AI研究也有了新的进展。2019年5月,国内杨林团队的论文《Pathologist-level Interpretable Whole-slide Cancer Diagnosis with Deep Learning》 被《Nature Mach

2019-06-10

强生医疗:人工智能加速医疗创新

5月18日,强生医疗心血管和专业解决方案事业部总经理王金鹤应邀出席“2019年上海科技节 -- 预见未来·人工智能医疗专场”活动,就医疗与创新发表主旨演讲,介绍强生医疗投资于创新,加速人工智能引领医疗创新的愿景、战略和举措。在嘉宾论坛环节,王金鹤与来自沪上知名院校和医疗机构的专家们一起,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在医疗等广泛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方向,向公众描绘未来人工智能支持医疗发展的蓝图,并回答了现场观众的提

2019-05-20

Nat Med:利用人工智能准确地诊断肺癌,准确率高达94%

2019年5月29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软件工程师和临床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产生了一个人工智能程序,该程序使用图像来预测哪些人将患上肺癌,准确率为94%。这个研究团队发现这个算法与放射科医师基于同一个人的多次计算机断层扫描(CT)来筛查癌症一样准确,并且当它仅能从一个人那里获得一次扫描时,它的表现优于医生。相关研究结果于2019年5月20日在线发表在Nature Medic

2019-05-29

生物样品前处理走向自动化,力扬企业智能型实验室未来可期

在生物样品分析的全过程中,样品前处理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引入的误差和耗费的时间往往占整个分析过程的一半以上,因此,样品前处理是保障分析结果精准可靠的前提条件。传统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多采用人工或以人工辅助的半自动操作,处理过程中可能会因操作人员习惯差异造成数据不准确等问题。另外,传统的样品前处理过程很难被完整的记录下来,因此无法实现最终分析数据的溯源。近年来,随着生产制造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创新,

2019-06-20

开发出具有人类能力的人工智能软件 或能分析显微镜图像中宿主与病原体的相互作用

2019年5月28日 讯 /生物谷BIOON/ --称之为神经网络的计算系统基于生物大脑的学习过程,其能够实现一种机器学习形式,有助于帮助研究人员解读生物和医学成像,如今研究病原体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科学家们已经开始利用这种这种技术从事相关研究了。图片来源:GEORGE RETSECK来自英国克里克研究所的研究者Eva Frickel表示,从事病原体-宿主相互作用研究领域的大部分人群都只是手动计数

2019-05-28

“伪装”的智能纳米药物可精准打击脑肿瘤

 复旦大学药学院陆伟跃团队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张良方合作,研发出一种新型抗脑肿瘤的智能纳米药物,它可在血循环中长期保持稳定,“绕开”血-脑肿瘤屏障,直接通过跨越血-脑肿瘤屏障到达以往药物无法到达的目的地(肿瘤组织),将更多的药物导入到脑肿瘤并在肿瘤细胞中释放,对脑肿瘤实施精准打击,且具有毒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的特点。该成果近日已在线发表于《美国化学学会˙纳米》(《ACS NANO》)。陆

2019-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