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日本揭示甲型H1N1流感病毒基因结构

1月24日,《自然·通讯》上发表了一项研究表明,东京大学医学研究所的专家已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基因结构,有望以此为基础,开发遏制这一病毒增殖的新疗法。 该报告指出,研究人员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利用狗细胞增殖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基因立体结构。结果发现,在这种病毒内的1个棒状基因周围,共有7个基因环绕,每个基因之间都由绳状物质相连,形成一个复合体。

2012-11-18

PLoS Pathog:研究发现EB病毒如何“接管”我们细胞的基因调节机制

近日,蒙特利尔大学研究人员已经发现EB病毒 (EBV)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接管”我们的细胞基因调节机制,使病毒自身能够得到复制。EBV病毒引起各种疾病,例如霍奇金淋巴瘤和Burkitt's淋巴瘤等。在感染期间,EB病毒利用先进的战略“颠覆”人类细胞。

2014-04-15

Neuron:渐冻症和痴呆症源于同一变异基因

渐冻人症的学名为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英文缩写:ALS),其症状表现为由于上、下运动神经元退化和死亡并停止传送讯息到肌肉,肌肉逐渐衰弱、萎缩,以致最后大脑完全丧失控制肌肉的能力。著名英国物理学家史提芬.霍金患的即是此症。痴呆症又名额颞叶痴呆症(英文缩写:FTD),美国前总统里根、拳王阿里等皆患此症。ALS和FTD的临床症状很不相同,但在某些人身上又有一些相似的地方。

2012-11-19

PLos One:刘新垣等靶向前列腺癌的基因-病毒特异性治疗获进展

4月11日,PLos One在线发表了中科院生化与细胞所刘新垣院士研究组关于“靶向前列腺癌的基因-病毒特异性治疗”(Cancer Targeting-Gene-ViroTherapy specific for Prostate Cancer, CTGVT-PCa)策略的最新研究成果。

2012-11-18

PNAS:血液中的基因表达可区别病毒和细菌导致的发热

一项研究报告说,血液中的基因表达特征可以帮助区别幼儿的发热是由病毒还是由细菌造成的。发热是病毒和细菌感染的一个常见症状,但是发热源常常在临床检查中不那么显而易见。Gregory Storch及其同事研究了发热儿童的血液是否表现出了病毒和细菌的特定基因表达特征,这些特征可能在区别这两种发热源方面有用。

2013-07-16

PNAS:世界最大病毒有一千多基因

北京时间10月16日消息,在智利海域,科学家发现了世界上个头最大的病毒,拥有1000多个基因。这一发现让科学家陷入惊讶之中。这种病毒被称之为“Megavirus chilensis”,基因组含有近126万个碱基对,是最为复杂的DNA病毒,个头比此前的纪录保持者――2003年分离出的拟菌病毒大6.5%。 这种巨型病毒是在智利拉斯克鲁塞斯一个研究站附近提取的海水样本中发现的。

2012-11-18

PNAS:尼安德特与现代人基因交换并不常见

科研人员此前已发现,现代人基因组中的少量基因来自尼安德特人。然而,9月12日刊登在美国新一期《国家科学院学报》(PNAS)上的一项研究表明,二者之间的基因交换并不常见。 尼安德特人是远古分布在欧洲大陆的最主要古人类,是与现代人在进化学上最近的亲族。迄今,有关尼安德特人的最早遗迹出现在距今约40万年前,其分布遍及欧洲和西亚。距今约3万年前,尼安德特人逐渐灭绝,进而被现代人的祖先取而代之。

2011-09-15

Science:病毒神秘基因可使毛虫变自杀僵尸

据国外媒体报道,日前,最新一项研究显示,一种携带特殊基因的细菌可对毛毛虫“洗脑”,让它们自杀液化溶解。 一种携带特殊基因的病毒可对毛毛虫“洗脑”,让它们自杀液化溶解 这种病毒可迫使“僵尸”毛毛虫爬至树梢,心甘情愿地自杀使身体溶解成粘性物质。

2012-11-18

J Neurosci:特殊的基因调节子对成年的视力及视网膜的健康发育至关重要

2013年8月13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刊登于国际杂志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布法罗大学的科学家通过研究开发出了一种清晰的图片,其可以揭示哺乳动物视觉系统的发育过程,这对于揭示人类视网膜疾病的起源及发生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思路。

2013-08-14

Cell Host & Microbe:追踪HIV相关病毒和灵长类动物基因组在进化上的军备竞赛

美国弗雷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科学家Michael Emerman博士和Harmit Malik博士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结合进化生物学和病毒学方法追踪一些HIV相关病毒进化出战胜灵长类动物中新发现的细胞防御系统的能力。2012年1月26日,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Cell Host & Microbe期刊上。

2012-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