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揭示甲型H1N1流感病毒基因结构
1月24日,《自然·通讯》上发表了一项研究表明,东京大学医学研究所的专家已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基因结构,有望以此为基础,开发遏制这一病毒增殖的新疗法。 该报告指出,研究人员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利用狗细胞增殖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基因立体结构。结果发现,在这种病毒内的1个棒状基因周围,共有7个基因环绕,每个基因之间都由绳状物质相连,形成一个复合体。
Neuron:渐冻人症和痴呆症源于同一变异基因
渐冻人症的学名为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英文缩写:ALS),其症状表现为由于上、下运动神经元退化和死亡并停止传送讯息到肌肉,肌肉逐渐衰弱、萎缩,以致最后大脑完全丧失控制肌肉的能力。著名英国物理学家史提芬.霍金患的即是此症。痴呆症又名额颞叶痴呆症(英文缩写:FTD),美国前总统里根、拳王阿里等皆患此症。ALS和FTD的临床症状很不相同,但在某些人身上又有一些相似的地方。
PNAS:血液中的基因表达可区别病毒和细菌导致的发热
一项研究报告说,血液中的基因表达特征可以帮助区别幼儿的发热是由病毒还是由细菌造成的。发热是病毒和细菌感染的一个常见症状,但是发热源常常在临床检查中不那么显而易见。Gregory Storch及其同事研究了发热儿童的血液是否表现出了病毒和细菌的特定基因表达特征,这些特征可能在区别这两种发热源方面有用。
PNAS:特定基因OXTR使人更友善
美国研究人员在11月14日公布的结果显示,有特定基因特征的人比没有该基因特征的人更友善、更关心人,而陌生人能很快做出区分。 这种变异与人体的催产素受体基因有关,催产素有时被称为“爱的荷尔蒙”,因为它常在做爱时出现,且能增强亲密关系、同情心和其他社会行为。 俄勒冈州立大学的科学家设计了一场实验,实验中23对夫妇的基因型为研究人员所知但不为观察者所知。
NEJM:中国学者首次发现人卵“外衣”缺失及其致病基因
3月27日,著名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了中国学者的一项重要发现。在这篇来自中南大学生殖与干细胞工程研究所肖红梅团队的原创性论文中,研究人员首次报道了人类卵子透明带缺失病例,成功破译其致病基因,并对致病机理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据信这是科学家首次发现卵子透明带缺失及导致人类透明带缺失的致病基因。
PNAS:世界最大病毒有一千多基因
北京时间10月16日消息,在智利海域,科学家发现了世界上个头最大的病毒,拥有1000多个基因。这一发现让科学家陷入惊讶之中。这种病毒被称之为“Megavirus chilensis”,基因组含有近126万个碱基对,是最为复杂的DNA病毒,个头比此前的纪录保持者――2003年分离出的拟菌病毒大6.5%。 这种巨型病毒是在智利拉斯克鲁塞斯一个研究站附近提取的海水样本中发现的。
Biotech:供者细胞类型影响人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的表观基因组和分化潜能
已有研究表明小鼠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s)保留着它们起源的细胞类型的表观遗传“记忆”。Kitai Kim等研究人员近日在人类细胞中研究了这个问题,并且把重编程过程中DNA甲基化的不完全擦除和异常的重新甲基化(de novo methylation)记录下来。该研究结果于2011年11月27日在线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
Veter Res:大鲵虹彩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及其结构变化
大鲵 (或称娃娃鱼) 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濒危珍稀两栖动物,为我国所特有、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虹彩病毒在全球范围普遍流行,是侵染众多鱼类、两栖类及爬行类等水生动物的重要病毒病原。有证据表明,虹彩病毒是包括蛙和大鲵在内的两栖类自然种群显著下降或消亡的原因之一,而鉴定虹彩病毒病原并阐明其基因组结构特征是研发相应病害防控技术的前提。
Science:研究者首次实现对细菌基因组的重编码 使得细菌可有效抵御病毒感染
2013年10月18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ce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耶鲁和哈佛大学等处的研究者通过研究对有机体的全基因组进行了重新编码,并且改善了细菌抵抗病毒的能力。 研究者Farren Isaacs教授表示,我们首次实现了对遗传代码的基础性改变,通过使用新型遗传代码来创造出有机体使得我们可以扩大研究生物功能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