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Science:更稳定的刺突蛋白解释了新冠病毒D614G变种更快传播

2021年3月22日讯/生物谷BIOON/---快速传播的英国、南非和巴西冠状病毒SARS-CoV-2变体引起了人们对COVID-19疫苗是否能保护他们的关注和质疑。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和哈佛医学院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分析了SARS-CoV-2刺突蛋白的结构如何随着D614G突变---所有三种变体所携带的一种突变---发生变化,并显示了为

2021-03-22

研究揭示激活态多巴胺受体D1R和D2R配体选择性和G蛋白选择性的机理

  单胺类神经递质是广泛分布在人体内的一类化学信号分子,包括多巴胺(dopamine, DA)、肾上腺素(adrenaline)和五羟色胺(serotonin, 5-HT)等,这些信号分子共同调控人体内包括情绪及记忆在内的多种生理功能并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多巴胺作为人体内一种重要的单胺类神经递质,通过多巴胺能神经系统,对中枢神经系统(CN

2021-02-19

美国FDA授予D-PLEX100(聚合物脂质包埋多西素)突破性药物资格!

抗感染药物领域的突破性药物资格相当罕见,这突显了D-PLEX100的强劲疗效和治疗潜力。

2020-11-27

Cell:评估SARS-CoV-2刺突蛋白突变D614G对传播性和致病性的影响

2020年11月27日讯/生物谷BIOON/---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导致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如今正在全球肆虐。疫苗是控制大流行迫切需要的必要对策。目前还没有针对SARS-CoV-2的人类疫苗,但大约有120种候选疫苗正在研发中。2020年7月,来自美国杜克大学人类疫苗研究所、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拉霍亚免疫学研究所、华盛

2020-11-19

Nature:刺突蛋白突变D614G改变了新冠病毒的适应性

2020年11月7日讯/生物谷BIOON/---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导致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如今正在全球肆虐。疫苗是控制大流行迫切需要的必要对策。目前还没有针对SARS-CoV-2的人类疫苗,但大约有120种候选疫苗正在研发中。SARS-CoV-2与另外两种密切相关的高致病性病毒SARS-CoV和 MERS-CoV同属冠状病

2020-11-07

常见的刺突蛋白突变D614G让新冠病毒高效复制,更快传播,但同时也可能让它对疫苗更加敏感

2020年11月13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日本国立传染病研究所和东京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冠状病毒SARS-CoV-2发生的一种称为D614G的突变使得这种病毒能够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但是这种发生在刺突蛋白(S蛋白)上的突变也可能使得这种病毒对疫苗更敏感。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

2020-11-13

Cell:对SARS-CoV-2刺突蛋白变体D614G的结构和功能分析

2020年9月24日讯/生物谷BIOON/---自2019年12月8日以来,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报告了几例病因不明的肺炎。大多数患者在当地的华南海鲜批发市场工作或附近居住。在这种肺炎的早期阶段,严重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出现了,一些患者迅速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急性呼吸衰竭

2020-09-24

研究创建植物D1蛋白全新合成途径

 4月20日,国际植物生物学期刊Nature Plants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郭房庆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题为Nuclear-encoded synthesis of the D1 subunit of photosystem II increases photosynthetic effici

2020-04-21

凝缩蛋白相互作用将DNA折叠成Z结构

2020年4月14日讯/生物谷BIOON/---细胞中的DNA相当于盘子上缠绕在一起的意大利面条。为了能够在细胞分裂时将DNA在两个子细胞之间整齐地分割,细胞将缠绕在一起的DNA组装成紧密的染色体。众所周知,一种名为凝缩蛋白(condensin)的蛋白复合物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但生物学家们并不清楚它到底是如何起作用的。2018年2月,来自荷兰代尔夫

2020-04-14

两篇Science论文揭示人黏连蛋白通过挤压DNA进行基因组组装

2019年12月21日讯/生物谷BIOON/---黏连蛋白(cohesin)是一种结合染色体的多亚基腺苷三磷酸酶复合物。在加载到染色体上后,它会产生DNA环来调节染色体功能。有人提出黏连蛋白通过环挤压来实现基因组组装,然而缺乏直接的证据来支持这一点。在第一项新的研究中,奥地利维也纳生物中心分子病理学研究所(IMP)主任Jan-Michael Peters及其

2019-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