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子刊:肠道微生物群变化或可加剧认知能力下降
在喂食生酮饮食并间歇性缺氧的小鼠的肠道微生物群中,一类叫做嗜胆菌(Bilophila)的细菌浓度急剧增加。他们还发现,生酮饮食、缺氧和用一种叫做沃氏嗜胆菌的嗜胆菌处理会损害海马体,导致小鼠的认知能力下降。
Genome Biology:揭示生命早期肠道菌群演变规律及决定因素
8月25日,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赵方庆团队在Genome Biology杂志上在线发表研究文章。该团队收集并分析了来自全球17个国家的超过1万例新生儿肠道菌群数据,揭示了全球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地域特征,并通过生态学模型和系统功能分析阐明了人类肠道菌群由婴幼儿向成人转变的确定性模式。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和统计学模型,对来自1956个新生儿
Cancer Communications: 利用肠道微生物群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治疗癌症
2021年8月29日讯/生物谷BIOON/---已有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区系失调会导致生理变化,并与包括癌症在内的许多疾病有关。
研究开发出亚细胞区室工程策略进行复杂天然产物人参皂苷的异源生物合成
在天然宿主中,复杂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和存储存在跨越多种类型亚细胞区室(如线粒体、内质网、脂滴、液泡等)的特征,甚至具有跨越不同组织器官的特征。例如,紫杉醇、阿托品生物碱、人参皂苷、大麻素和甾体激素等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过程中,其酶、辅因子和中间体等常具有区室分布的特征。这些特征虽然是宿主长期适应性进化的最佳结果,但也成为其高效异源生物合
MUCOSAL IMMUNOL:PRKAR2A缺失可通过增加IFN刺激的基因表达和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来保护小鼠免受实验性结肠炎的侵害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慢性、复发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UC)。该研究证明了UC患者的结肠黏膜和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的PRKAR2A磷酸化(p-PRKAR2A)降低,并阐明了PRKAR2A缺失在改善DSS诱导的结肠炎中的功能,表明PRKAR2A可能有助于磷酸二酯酶4(PDE4)抑制剂在IBD临床试验中的不令人满意的结果。
来自中国5省2.1万人群的里程碑式研究结果表明 使用代盐品来替代普通食盐每年或能有效预防全球数百万人死亡!
来自澳大利亚悉尼乔治全球健康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进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饮食干预研究,结果发现,利用减钠、加钾的代盐品(salt substitute)来代替食盐或能明显降低人群中风、心脏病发作和死亡的比率。此外,研究者还发现,代盐品并没有任何有害影响。
单克隆抗体或将成为终结变异株肆虐的「杀手锏」
自2020年10月首次在印度被发现以来,新冠肺炎德尔塔(Delta)突变株(B.1.617.2)迅速取代其它变种,成为目前全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主要流行毒株。
Molecular Plant:基于质核基因组变异揭示杂交稻的五大母本材料类群及杂交育种轨迹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韩斌研究组,在Molecular Plant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Cytoplasmic and nuclear genome variations of rice hybrids and their parents inform trajectory and strategy of h
Nat Commun:基于亚砷烯的多个独立靶向活性氧簇爆发的癌症治疗手段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是所有需氧生物产生的一组高度活性的小分子,包括羟基自由基(·OH)、超氧化物(·O2 -)和其他非自由基成员,如过氧化氢(H2O2)和单重态氧(1O2)。
Cell:看看万能的肠道菌群如何「塑造」免疫的昼夜节律
众所周知,几乎所有动物都遵循与日照相关的昼夜节律。自然光的周期变化会带动饮食和睡眠等有「节律」的行为。生物钟使动物体的生理过程与昼夜光周期同步,从而可以预测环境的变化。在哺乳动物中,生物钟是由复杂的转录因子网络,在 24 小时的周期内驱动基因「有节律」的表达而实现的。生物钟几乎存在于机体所有组织中,并通过来自大脑「中央时钟」的神经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