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所发现干扰素抗乙肝病毒的新作用机制
干扰素(IFN-α)和抗病毒药物(核苷(酸)类似物)是目前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基本手段,干扰素治疗是目前药物治疗后持续应答率最高的治疗方法,少数患者在治疗后可伴随表面抗原转阴,这也是目前治疗慢性乙肝的终极目标。但干扰素对乙肝患者的疗效差异很大,其作用机制并不完全清楚。
eLife: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科学家揭秘乙肝感染的关键过程
乙型肝炎病毒(HBV)及其卫星病毒丁型肝炎病毒(HDV)必须通过结合细胞表面受体分子来实现对宿主细胞的感染。因此,发现该受体,以深入理解乙肝感染过程并为乙肝及其相关疾病提供有效的治疗靶点,一直是全世界研究此问题的科学家们孜孜研究几十年而未解决的问题。日前,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下称北生所)的科学家们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发现了这一受体分子。
Gastroenterology:乙肝病毒耐受取得重要进展
日前,中科大免疫所田志刚教授课题组在乙肝病毒(HBV)耐受及天然免疫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发现乙肝患者NK细胞高表达抑制性受体NKG2A,抗体阻断NKG2A信号能够使NK细胞功能恢复从而达到清除乙肝病毒的目的。 HBV感染是世界范围内的科学难题,目前依赖于干扰素与核苷类似物常规治疗方法不能彻底清除病毒。
周诚:乙肝快速检测试剂在POCT临床检测中意义重大
上海 2012年6月13日 讯 /生物谷BIOON/ 乙肝血清学标志物快速检测试剂已广泛应用于手术前检测,现场献血员筛查等其他应急检测,以及基层医疗机构常规临床检测。HBV快速诊断试剂常规检测项目根据检测对象可分为检测HBV抗原(HBsAg和HBeAg)和检测HBV抗体(Anti-HBsAg, Anti-HBcAg, Anti-HBeAg IgG, Anti-HBeAg IgM)。
JVI:微生物所发现病毒mRNA可能直接参与乙肝向肝癌的转化
乙肝慢性感染与肝癌发生密切相关,我国肝癌患者绝大多数感染慢性乙肝,目前乙肝引发肝癌的机制普遍认为是慢性炎症、病毒X蛋白等因素。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孟颂东课题组李长菲、王彦中等人研究发现,乙肝病毒mRNA也可能参与慢性乙肝感染向肝癌的转化,大量表达冗余的病毒mRNA与肝细胞中的小RNA miR-122结合,以“海绵”吸附的方式抑制miR-122...
沃森生物CpG乙肝疫苗获批临床研究
7月11日晚间,沃森生物(300142)公告,由公司、江苏沃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及长春华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申报临床研究的重组(汉逊酵母)乙型肝炎疫苗(CpG ODN佐剂)(简称“CpG乙肝疫苗”)获得国家食品药监局批准进入临床研究。公司于7月11日收到国家食品药监局颁发的CpG乙肝疫苗的药物临床试验批件。
Hepatology:孟颂东等乙肝感染慢性化机制研究获进展
近日,国际杂志Hepatology在线刊登了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进展“Loss of MiR-122 ex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B enhances hepatitis B virus replication through cyclin G1 modulated P53 activity,”,文章中...
J Clin Microbiol:特殊遗传突变或增加男性乙肝患者患肝癌的风险
2013年10月20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首尔大学的研究者通过研究,在韩国人携带的乙肝病毒(HBV)中鉴别出了一种新型的突变,而且这种
慢性乙肝的免疫治疗与细胞治疗研究状况
彭亮: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乙肝肝衰竭临床效果积极
肝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是医学研究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我国是一个乙型肝炎大国,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高达10%,每年因肝炎相关性肝硬化引发终末期肝病新增病例数超过500万。肝硬化、慢性重症肝炎等终末期肝病是一个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