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和华大基因在靶向修复疾病基因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14年7月3日,CellStemCell杂志发表了题为"Targeted Gene Correction Minimally Impacts Whole-Genome Mutational Loadin Human-Disease-Specific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Clones"的研究论文。
中科院液相超声制备纳米天然药材颗粒方法获发明专利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科院西北特色植物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天然药物重点实验室)药物化学成分研究组发明了一种利用液相超声技术制备纳米级天然药材颗粒的方法。7月16日获悉,该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液相超声制备纳米天然药材颗粒方法,专利号ZL200910117753.X)。 该发明以天然药材为原料,通过初粉碎,液相超声粉碎以及真空干燥等技术制得纳米级颗粒。
中科院研制出藻类“生长潜力”测量仪
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了解到,该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成功研制出“藻类光合作用活性原位测量仪”。该项成果在国内首次实现了藻类“生长潜力”——光合作用活性的长期在线监测,对蓝藻预警具有重大意义。 这项成果近日通过了安徽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 近年来我国大型湖泊与水库富营养化日益严重,夏季蓝藻水华持续高频次发生,如何治理及预防蓝藻暴发广受社会关注。
中科院生物磁共振分析重点实验室正式成立
6月1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磁共振分析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暨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依托单位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召开。湖北省科技厅和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筹)、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负责人、院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及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党委书记詹明生和张玉奎院士主持。 湖北省科技厅副厅长郑春白和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张玉奎院士为重点实验室揭牌。
贵州省科技厅贯彻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 进一步推动企业科技创新——中国工程院院士《科技创新与品牌》走进企业(瓮福)活动举办
5月31日,中国工程院胡永康、吴慰祖、戴永年、舒兴田、张文海、陈丙珍六位院士,前往贵州开展“中国工程院院士《科技创新与品牌》走进企业(瓮福)活动”,这次活动是围绕振兴国有大中企业的战略目标,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的重要工作之一。
:中科院神经所研究人员发现果蝇行为灵活性的神经机制
8月23日,《神经科学杂志》(Journal of Neuroscience)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郭爱克研究组题为“调节果蝇视觉逆转学习的一个伽马氨基丁酸能的抑制性神经环路”的研究论文。
"京蒙干细胞"成为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院"干细胞转化医学基地"
见证嘉宾合影 11月2日,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与京蒙干细胞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京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与北京京蒙高科干细胞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同时,北京京蒙高科干细胞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为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的"干细胞转化医学研究基地",标志着中国干细胞的研究与应用已在产业转化战略竞争中加快推进步伐。
:中科院广州生物院在腺病毒载体疫苗领域取得新成果
最近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陈凌博士带领其研究组成员孙彩军博士、冯立强博士等研发了一种可克服体内腺病毒中和抗体的新技术AVIP,并在恒河猴模型中利用腺病毒载体艾滋病疫苗进行了概念验证。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病毒学权威期刊《病毒学杂志》(J Virol. 2012,86(20):11031-42.)。
:中科院营养所研究人员发现调控TGF-beta信号通路新机制
近日,美国生物化学杂志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陈雁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Tollip, an intracellular trafficking protein, is a novel modulator of the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signaling pathway 。
MCB:中科院健康所研究人员揭示IL-17信号通路调控新机制
白介素-17(IL-17)是一个重要的促炎症细胞因子,由辅助性T细胞(Th17)及先天性免疫细胞等分泌,在多种炎性反应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IL-17受体(IL-17R)通过信号转导复合体IL-17R-Act1-TRAF6激活下游NF-kB、JNK等信号通路。然而,该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还有待深入阐明。